“沙石滑落、寸草不生,夏天曬黑一個度,衣服天天能擰出水……”6月初,“00后”技術員江望華一邊利索地為湖南瀏陽大瑤高速的邊坡和橋梁安裝智能安全監測系統,一邊描述著他工作的日常。日均步數超2萬的他,堅持深入最危險的施工現場,在實踐中持續優化著守護工程結構安全“預警哨兵”的性能。
江望華是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專業2020級學生,2022年,他與電氣工程學院教師李明飛和幾名學生一起創建了長沙巖安測控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工程結構變形自動化監測領域,已經推出振弦傳感器、集邊緣計算于一體的智能傳感器、數字化采集儀等多款產品,應用于橋梁監測、邊坡滑坡監測、尾礦庫地壓監測等領域,實現對工程結構的傾斜、沉降、位移、振動等變化的實時測量,守護工程安全。
振弦傳感器是用在巖土、混凝土、鋼材等結構變形測量中的一類傳感器。2021年,國內振弦傳感器廠家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而用于采集該傳感器測量值的采集儀主要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李明飛瞄準了這一領域,萌生出一個想法:做一個可監測混凝土結構形變狀態、能兼容不同廠家各種工藝振弦傳感器的采集儀。
李明飛帶領幾個學生到江蘇、河南、內蒙古等地的企業、科研機構和應用場景實地調研,了解到當時的采集儀需要工作人員每天去現場采集數據,且數據精準度不穩定,于是,團隊確立了開發一款自動化采集儀的研究方向。
從材質特性到結構設計,從數據傳輸原理到力學特征,團隊成員查閱大量資料,不斷對產品進行測試改良,“任何一環不匹配,都會有潛在安全風險,我們必須做到數據采集100%準確。”江望華說,經過半年上百次測試,終于成功研制出他們的第一代采集儀。今天,他們的第一代產品升級了60多個版本,產品系列也不僅限于采集儀,衍生到覆蓋應力應變、沉降、位移、裂縫等工程結構檢測項目的全系列產品。
“產品體系慢慢完善后,就有客戶主動找我們深度合作了。”李明飛介紹道,憑借在這個領域的深度鉆研,一些設計院給他們提出針對性研發需求,團隊自主研制產品解決客戶需求,并多次在行業內推廣。經過口碑相傳,目前與湖南省建筑設計院、東北大學、中交基礎設施養護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大橋公路局等單位建立了緊密的業務合作往來。
公司如今擁有了自己的生產廠房,回顧創業歷程,江望華坦言母校提供的全方位支持是其成功的基石。從扎實的專業技能培養到關鍵的創業指導,再到寶貴的孵化場所,學校資源在他創業的不同階段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學校的專業課、實訓課為我打下了良好的專業技能基礎。”江望華表示,“更重要的是,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做得非常到位。”他特別提到,在創業構思階段,創業導師的及時指點更讓他受益匪淺,此外,通過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創新創業比賽,他得以見識很多有創新思想的人,極大地打開了自己的思維和眼界。
創業初期,面臨繁雜的手續和未知的領域,學校創新創業學院伸出了援手。“學院給予了很多具體指導,比如公司注冊流程、所需準備材料、政府補貼申請等。”江望華感激地說,“這省去了我們大量摸索的時間,讓我們能更快地專注于核心業務。”
學校面向全體在校生及畢業三年內校友開放的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成為江望華團隊將想法變為現實的“搖籃”。“我們的第一臺設備,就是在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里面的一個實驗室里做出來的。”江望華說道,盡管公司如今已發展壯大,但孵化基地那段奮斗的日子令他記憶猶新:“在那里熬過的夜,是記憶最深刻的,那是夢想開始的地方。”
“未來,我們將不斷優化設計提升性能,期望讓國產安全預警設備覆蓋所有工程。”江望華表示,這不僅是公司技術創新的目標,更是對生命至上的堅定踐行。(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王露曼 記者 陽錫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