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我跟著老師學習《創新工程實踐》這門課程,開始在空壓機技術上進行探索和創業,10多年過去了,我還在做這項技術。”近日,天創科工(天津)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卓男,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學校學習《創新工程實踐》的過程,以及自己的創業經歷。
李卓男是集美大學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2014屆校友,現在他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負責人,他的創新項目,獲得多項專利。
“那時我讀大三,選修了《創新工程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找到了技術方向,那就是造更加穩定的空氣壓縮機,沒想到,一做就是10多年。”李卓男說,空氣壓縮機的結構并不是特別復雜,但是,如何造出高質量的空氣壓縮機,卻是一項比較高深的技術,還涉及材料學,以及加工方法等多個領域。經過多年深耕,李卓男的企業在國內空壓機領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李卓男學習的《創新工程實踐》這門課程,現在成為集美大學選修課程中的熱門課程,每次開課前,都有大量學生來“爆搶”。
早在2008年,集美大學就成立了創客實驗室,教師指導學生做創新設計和創新項目,并參加一些科創大賽。集美大學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教師柯江巖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缺乏系統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學了課程之后,創業找不到方向,于是開始籌備開設《創新工程實踐》這門課。這門課最大的特點是,除了由柯江巖主講,還有眾多的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來“助陣 ”。
“這門課,最大的特點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它不是一門純粹的技術課。”柯江巖說,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除了在校內請相關教師來給學生上課,他還借“外力”來培養學生。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根、精一天使公社聯合創始人李忠利等8名業界“大咖”都來“加盟”,為學生授課,或是指導學生。
課程開課后,學生在做中學,注重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很快。在第二輪開課時,選課的學生就達到近500人,經過面試,學校最終選拔出70名優秀的、以大三為主的學生參加學習。學校也將課程定位為:“培養全校拔尖創新人才而開設的創新實踐類課程”。2018年,在學校教務處支持下,北京大學張海霞教授開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接下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課程的主要特點之一。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創新項目,從而訓練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同時,學校鼓勵并推薦課堂表現突出的團隊,參加國內外重要的創新賽事,讓學生在比賽中得到鍛煉。現在,學校每年都有學生在各類比賽中獲獎。
“一些機械的葉輪在加工過程中,如何保證穩定性成為難點,其需要用沖擊頭來反復敲打,才能保證質量,我們團隊對超聲沖擊頭進行改進,融合橢圓算法,將沖擊頭從圓形改為‘飛碟型’,從而提升了加工質量。”集美大學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的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2022級本科生曲海平,提出了“基于超聲沖擊的無痕加工工藝”,破解了行業難題。
“課程學習最大的收獲是讓我們能找到技術攻關的題目,讓我們明白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曲海平說,通過學習,他找到問題,接下來就是通過學到的綜合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也是創新的基礎。
《創新工程實踐》這門課程,并非只是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專利”,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有的甚至是管理專業,完全沒有工科背景。
“我們請不同學科的教師來授課,讓不同專業的學生一起學習,目的是讓這門課能體現跨學科,能讓學生有一個寬廣的思路,讓他們能從多個學科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只局限于本專業,很難創新。”柯江巖說。
這門課,除讓學生在校內學習,做實驗,學校還讓學生走出校門,與企業合作,來完成自己的創新項目。
“我的項目,就是在校友企業中完成的。”曲海平介紹,“這讓我所做的事,能真正應用于生產,而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實驗。”
馮立堯今年已經從集美大學畢業,接下來,他要進入廈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在讀研期間,我會繼續做我本科時的項目,用3D打印技術對無人機配件進行加工,繼續做相關研究。”馮立堯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熊杰 通訊員 羅旻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