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維多利亞港邊,香港國際化的教育背景給了我開闊的眼界;求學于嵩山腳下,中原的厚重文化鍛造了我勤奮求實的品格。”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鄭州大學法學院2025屆香港籍本科畢業生董輝誠說。
2021年,董輝誠跨越千里來到鄭州,成為鄭州大學法學院的一名本科生。2025年,他作為河南省優秀應屆畢業生、河南省優秀學生干部,帶著教育部港澳及華僑學生特等獎學金,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河南省省賽金獎、國賽銀獎等諸多榮譽和成績,將奔赴北京大學法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
這個來自香港的青年,以奮斗為筆,在中原沃土書寫了一段跨越地域與夢想的青春故事。
初入校園:從“繁體”轉“簡體”開始
“記得第一次打開專業課教材,眼前密密麻麻的簡體字仿佛一道無形的墻。”董輝誠笑著回憶說,因為從小生活學習的環境都是繁體字,用簡體字來學習和提交作業讓剛踏入鄭大校門的董輝誠犯了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董輝誠只要一有空就練習寫簡體字。
隨著專業課學習的不斷深入,董輝誠堅持用手寫的方式梳理知識框架、歸納學習重點。功夫不負有心人,簡體字不再是學習的阻礙,他連續兩學年取得年級綜合素質排名第二的好成績,多次獲評教育部港澳及華僑學生特等獎學金、鄭州大學一等獎學金等榮譽。
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董輝誠不斷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董輝誠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活動:在港澳臺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營,他登臨嵩山,在云霧繚繞中俯瞰中原大地的壯闊;走進少林寺,在武僧們行云流水的拳法與禪堂悠遠的鐘聲中,觸摸到千年文化的溫度。
“一碗素齋、一口胡辣湯,不僅是舌尖上的中原滋味,更是文化認同的紐帶。”今年4月,學校召開學生座談會,董輝誠作為學生代表參會,分享了這些美好體驗。
多維成長:成為一名有溫度、有擔當的法學生
入校后,年級委的競選公告和法學院團委學生會的招新公告輪番發布,董輝誠都積極報名參加。作為法學院2021級年級委,服務年級同學這件事情他一做就是四年。從外聯部干事到團委學生會主席團成員,院運動會、院五四紅歌會等學院大型活動都有他的身影。因為出色的組織工作能力,他獲評河南省優秀學生干部稱號。
在校園之外,董輝誠積極參加社會實踐。2024年暑假,他參加了清華大學學生曾憲備公益創新交流協會“甫智方舟”暑期實踐項目,以小隊長的身份帶領香港中學生前往開封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2023年底,鄭州大學入選了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2024年,法學院組織了面向全國高校、實務部門的“涉外法治建設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研討會,會上,一位北大教授介紹了“北大—眾達全球化法治人才培養計劃”,董輝誠聽了十分心動。在學院老師的鼓勵下,他積極申報并入選。
在這個項目里,他接觸到了北大法學院的老師、國際頂尖律所的律師和來自全國的優秀學生,參觀了大型跨國公司法務部,學習了美國國際貿易法等世界主要貿易大國的法律制度。“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讓我萌生了去北大繼續深造的想法。這段經歷,是學校為我點亮的一盞燈。”董輝誠說。
奮斗不倦:努力書寫法學人的青春答卷
“董輝誠對案件爭議焦點的梳理和分析非常準確,同時在法律適用和邏輯推理方面都展現了較高的專業水準。”董輝誠的實習指導老師、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王鳳強在實習結束后給了他這樣的評價。
在律師事務所實習期間,一次跨境貿易糾紛的案情分析會上,董輝誠提出的管轄權異議思路被律師團隊采納;作為河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負責人,他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與團隊成員一起研究高校專利轉化困境,設計高校專利轉化信息服務平臺;在國際經濟法的課堂上,董輝誠對虛擬貨幣監管產生了濃厚興趣,撰寫了一篇關于全球加密貨幣法規的論文,最終文章被國際會議收錄。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是檢驗每一個法學生的試金石。備戰法考的日子里,自習室就是屬于他的“戰場”。7月的鄭州,酷暑難耐,“感覺像在和自己較勁,但每翻爛一本書,離夢想就更進一步。”這段“苦行僧”般的歲月,讓他最終順利通過法考。
今年,經過層層篩選和面試,董輝誠又成功“上岸”北京大學法學院。
回望這四年,董輝誠深表感恩,“學校的栽培和老師的指導讓我在四年間遇見了更優秀的自己”。如今,他將帶著中原法學智慧的滋養與師長的殷切囑托,奔赴燕園續寫新章。(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李艷麗 白陽 記者 張利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