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僅“下得去”,更能“傳得開”并“叫得響”?近日,哈爾濱理工大學新媒體中心實踐團9名師生選擇了一條特色之路——將新媒體的前沿觸角深深扎進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的沃土,深度挖掘和創新傳播鄉村振興故事,用專業技能和獨特的新媒體視角,致力于解鎖這片土地上蓬勃生長的“幸福密碼”。
記錄:躍然“屏”上的“發展脈動”
甘南縣位于齊齊哈爾市北部,轄區面積4791平方公里,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音河湖傍山而泊,金長城靠界而臥,興十四美譽傳揚,形成了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現代農業為一體的旅游觀光帶。
當晨光為廣袤的田野鍍上金邊,實踐團成員已手持設備、腳踏泥土,開啟了用光影丈量甘南的征程。無人機呼嘯升空,以高空視角盡收生態肌理,清晰勾勒出沃野的壯闊脈絡;穿越機靈巧俯沖,獨特呈現出巨幅的“綠色棋盤”;攝像機捕捉動態,巧妙同框出和諧的人文環境;長鏡頭悄然抓取,直觀詮釋出全縣的資源優勢。光與影的變奏里,一個生態宜居、自然稟賦、活力發展的甘南躍然“屏”上。
敘事:鄉土深處的“文化基因”
精美絕倫的玻璃畫,別具一格的碟子舞,栩栩如生的泥雕塑,技藝精湛的手繪墻,韻味獨特的石雕刻,這些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是甘南縣文化底蘊的生動體現。大美名師工作室負責人、玻璃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王金存介紹說:“玻璃畫獨特之處在于顏料調制特殊,先畫細部,后畫整體,反向運筆,正面顯圖,將藝術之美呈現在玻璃上。”傳承至今,玻璃畫已有100多年歷史,現已將玻璃畫帶進課堂,組建玻璃畫社團,傳授學生玻璃畫技藝。碟子舞傳承人李順花現場為實踐團成員表演了碟子舞,靈動的身姿伴隨著清脆碟聲,不僅是朝鮮族文化的獨特表達,更展現出當地人民的熱情與活力。
這些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是甘南縣文化底蘊的生動體現。近年來,甘南縣積極推動文化事業發展,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搭建展示平臺,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提升了縣域的文化軟實力,使甘南縣的文化魅力愈發彰顯。
調研:產業興旺的“振興秘鑰”
走進甘南縣經濟開發區,實踐團成員立即被這里多元的產業布局、嚴格的生態管控以及優良的營商環境所折服。“霽朗米業有限公司如今已經發展成一家集種植、收購、烘干、存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型企業……”黑龍江省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董事長高永紅說。霽朗米業采取了“三結合”方式開展產業扶貧:結合消費扶貧、結合金融扶貧、結合資產租賃。幾年間,與2400余人次的建檔立卡戶簽訂扶貧協議,累計分紅500余萬元。
在美滿村,實踐團成員偶遇剛下直播的全國三八紅旗手、齊齊哈爾市勞模、金邁農副產品商店總經理張紅艷。在她的帶領下,村黨支部共同探索“黨建+電商+扶貧”和“人才帶動、合作經營、集體投入、網格參與”的模式,成立美滿村鄉村人才實訓基地,吸納培養12名電商人才在平臺直播賣貨,解決村民就業崗位42個,330戶村民簽訂電商代賣協議,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帶動農戶銷售水稻、玉米、蔬菜、雜糧,以及縣市周邊農產品等100多種商品,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
可容納牲畜3萬頭(匹)進行現場交易,年均交易量為40萬頭(匹)左右,年均交易額40億元以上的牛市到底“長啥樣”?實踐團成員在位于甘南縣與內蒙古阿榮旗交界處的歡喜牛市大開眼界:這里居然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30余位“牛經紀人”,他們專職從事肉牛代買代賣中介服務,提供優質牛源信息,幫助牛販、客商快速實現交易目的。
映像:定格幸福龍江的 “奮斗身影”
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個身影都透著向上的勁兒,每一張笑臉都藏著日子的甜。來到享有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美譽的興十四村,這里已蛻變成為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全國鄉村典范。在村史展覽館中,實踐團成員對村民的羨慕溢于言表:村里每年為村民發放年貨福利,至今已堅持30年。2024年,年貨種類多達25種。村里還實現了15年制教育一貫制,全民醫保參保率達100%,全村80%的村民住進了花園式別墅。
在這片土地上,幸福龍江通過一個個鮮活個體的自然狀態和真情流露更加具象化。這里有勞動之美,有生活之樂,還有文化之享。從田間地頭到生產車間,從文化廣場到集市商超,這些為生活打拼、為未來奮斗的身影,拼湊出甘南最生動的模樣。
當實踐的足跡匯成濃縮的光影,哈爾濱理工大學新媒體中心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這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課:在甘南大地的課堂里,學生們讀懂了“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時代課題,更用專業所長為這片熱土鐫刻下立體豐盈的“數字記憶”。
而更珍貴的,是青年學子們鏡頭后的深切感悟:當青春遇見鄉土,當技能融入使命,新媒體不僅是傳播的媒介,更是連接家國夢想與個人成長的橋梁。學生們帶回的不僅是硬盤里的“甘南印象”,更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赤子初心——這,便是新時代青年對“強國有我”最熾熱的回應。(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陳瑩 張椿雨)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