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載春秋,她將根深深扎進特殊教育的土壤;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只有日復一日的俯身守護;不慕桃李滿天下的美譽,唯愿點亮每一個特殊生命的微光;她以師者父母心,溫暖“折翼天使”的世界;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樸實擔當……
她就是全國特教園丁獎獲得者,廣西欽州市欽南區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蘇朝玲。

蘇朝玲和學生在一起。學校供圖
以初心堅守一份事業
“從小就想做一名教師,不求桃李遍天下,只愿滿園皆芬芳。”這句樸實的話語,早早定調了蘇朝玲的人生。在報考師范學校志愿表上填下“特殊教育”四個字的時候,她便與這份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9年9月,蘇朝玲懷揣夢想走進欽南區特殊教育學校,但眼前的現實卻讓她心頭一緊:校舍簡陋,設施陳舊,與理想相去甚遠。身邊還不乏質疑之聲:“好好的姑娘,何必教這些孩子?”她卻說:“特殊教育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這些孩子更需要光和熱。”這句話,支撐她走過二十六個寒暑。她把最浪漫的青春,化作滋潤特殊幼苗的甘泉。
唯有自強,才能托舉特殊孩子的未來。蘇朝玲認為,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血脈相通,普通教育的成果應為特教所用。她如饑似渴地學習、鉆研,不斷精進專業。她認真備課、研究教法,更用心走進每一個孩子的世界,在教材與學生間找到契合點,讓每一節課都富有實效、溫暖人心。
為幫助特殊的孩子感受發音,蘇朝玲一次次將他們的手貼在自己唇邊、頸側,體會氣流與振動,常常一堂課下來,嗓音沙啞,咽喉腫痛。面對高年級聽障學生,她以筆為橋,用一封封信叩開學生的心門,陪伴他們度過迷茫的青春,樹立生活的勇氣。
蘇朝玲始終堅信:“教育需要好老師,特殊教育尤其需要!”
用愛心守護一群孩子
在特殊學校,愛不是口號,是刻進生命的接納與理解。蘇朝玲常說,特教老師最需要的,是心底那份無條件的包容。一個傍晚,剛到家端上飯碗的她接到電話:有學生摔斷了腿。她扔下碗沖回學校,火速將孩子送到醫院。孩子家在外地,家長趕到需兩小時,她墊付醫藥費,全程陪護檢查、清創、縫合……直到深夜家長趕來,她才想起自己還沒吃飯。一句“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是她無聲的擔當。
蘇朝玲的辦公桌上總放著一疊紙條,那是她與孩子溝通的橋梁。一次夜巡,她發現兩名聽障學生激烈沖突,渾身傷痕。拉開后,耐心筆談,她才知道其中一個孩子因家庭變故而自暴自棄。她寫下一句:“把我當姐姐吧,有委屈跟我說。”該生信任地點頭,讓她倍感欣慰。此后,她用持續的耐心與關愛融化堅冰,幫助該生走出陰霾,最終順利融入社會。
學生年幼,自理能力差,她常去宿舍幫忙整理衣服、被子;學生生病,她帶去醫院,看病拿藥;孩子缺生活用品,她悄悄掏錢買回;冬天宿舍冷,她把自己家的被子抱來給孩子墊床……這些瑣碎日常,匯成溫暖的河流,讓遠離父母的孩子在學校找到家的依靠。
看著曾經的學生有的步入高校深造,有的在社會上自食其力,成為樂觀向上的勞動者,蘇朝玲倍感欣慰。
以匠心辦好一所學校
從教師到校長,蘇朝玲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欽南區特殊教育學校建校初期只有十幾個學生,為讓更多特殊孩子有學可上,她利用暑假跑遍欽南、欽北的鄉鎮村落,挨家挨戶做動員。
一次走訪歸途,摩托車墜入農田,她渾身泥濘,小腿被排氣管燙出大片水泡,她僅休息幾天又繼續投入工作。支撐她的始終是那個樸素的信念:多招一個特殊的孩子,就多點亮一個家庭的希望。
隨著特殊學生類別增多、殘疾程度加重,學校和教師面臨更大挑戰。擔任管理職務的蘇朝玲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參訓學習,提升理論素養與專業技能,帶領全體教師推進教學改革,提升辦學質量。她科學構建“樂融課程體系”,融合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兼顧學業與品德、潛能發展與缺陷補償,開設康復、優能、職業等課程,一切圍繞學生未來融入社會所需,讓學生在感知與實踐中學習成長。在她的帶領下,學校教研成果豐碩,近年來教師在市級基本功大賽中獲獎15人次,在自治區級技能比賽與賽課中獲獎16人次。
欽南區特殊教育學校在蘇朝玲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學校經過兩次搬遷,校園從2畝擴展到23畝,學生從10余人增至300多人。學校獲欽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2項,結題自治區級課題2項,成為區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獲評自治區示范性特殊教育學校、自治區三八紅旗集體、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辦學案例入選2024年廣西基礎教育現場會交流匯編。
“我愿做一盞明燈,照亮特殊孩子的前行之路。”蘇朝玲簡短的話語中透出堅定。(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歐金昌 通訊員 孫培春 黎綿)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