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邵煥榮)“王奶奶,我有內部渠道辦理退保,只需先交3000元就能全額退款。”“千萬別信!凡是要先交錢的‘好事’,全是騙人的!”……最近,在浙江杭州錢塘區社區學院義蓬分院的教室內,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學生自編自導的反詐小品表演,贏得了臺下幾十位老人的掌聲。
近年來,隨著社會智能化與人口老齡化的并行發展,專門針對銀發群體的詐騙行為日益猖獗,給不少老年人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曾嘗試開設科普課程,邀請老年人進校上課。
為讓老年人聽得進去、派上用場,學校組建了12支由專業課教師、學工線輔導員、學生志愿者構成的志愿者團隊,負責研發適老化課程和送教上門。行動前,帶隊教師會先組織學生深入目標社區或村落,了解老年人的實際困惑與偏好。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備課,優化課程內容、創新表現形式。最終,遴選出最合適的學生擔任主講,用老年人喜歡的方式傳遞反詐知識。
今年6月,財富管理專業副教授陸妙燕與學工線教師姚紅琳就帶著10余名學生志愿者走進縉云縣溶江鄉新西坑村,為當地老年人量身定制了一場反詐宣講活動。
課前準備階段,學生入戶走訪了200多名空巢老人,邀請10名代表參與座談,傾聽他們的親身經歷或身邊發生的詐騙案例。有老人提出“普通話聽不太懂”“專業詞難理解”等意見后,團隊迅速優化方案,選出3名熟悉當地方言的學生擔任主講,并把老年人身邊的故事改編成順口溜、情景劇等多種演繹方式。
不久,團隊組織學生兵分多路,來到新西坑村下轄的各自然村開展宣講。“電話響,莫急接,陌生號碼像雜草,不清不楚快拔掉。”在福建廠村,學生創新編唱了“農事反詐口訣”,將防騙要點融入當地的采茶號子。在當坑村,學生與老年人圍坐交流,一對一、手把手地教他們識別詐騙電話、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在西岙村,學生用方言為老年人表演“身邊的故事”,生動演繹“餡餅變陷阱”的詐騙手法……
“這些娃兒也不嫌我老頭子耳背,搬個小凳坐到我邊上一遍遍地講。他們教的‘防騙號子’到現在還記著,以后遇到騙子上不了當。”85歲的蔡茂煥樂呵呵地說。
一場場活動下來,新西坑村老年人對AI語音詐騙等新型手法的知曉率從50.75%躍升至100%。在模擬“子女求救”詐騙測試中,超過60%的老年人能冷靜掛斷可疑來電,轉而主動撥打子女常用電話核實。
據介紹,該校已開展金融反詐助老服務20余場,自主創編情景劇23個、通俗歌謠7首、宣傳折頁50余套,覆蓋超千人。下一步,該校將探索培養駐點老年宣教員,組建老年人金融教育互助小組等,輻射帶動更多銀發群體。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