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廣西教育廳以“學楷模·當先進”為主題的“八桂楷模·大思政課”全面鋪開,通過“實體課堂+網絡課堂”雙軌模式,將八桂楷模的感人事跡轉化為“活教材”,推動思政教育從“課堂灌輸”向“精神浸潤”轉變。目前,“全區師生同上一堂‘八桂楷模?大思政課’”活動已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師生786萬余人。
本次“八桂楷模?大思政課”通過視頻短片、互動訪談和情景演繹等形式,生動再現了2025年“八桂楷模”3名個人和2個集體的感人事跡,讓榜樣形象可感可學可觸。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盧文祥,扎根甘蔗育種30年,攻克技術難關為中國蔗糖打造“柳城芯”,詮釋科技工作者的堅守與創新;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道山護林點負責人黃通甫,二十載守護2.5萬畝山林,徒步巡林20萬公里,用腳步丈量綠水青山的責任擔當;面對航空輪胎這一“輪胎界的珠峰”和國外巨頭的“卡脖子”壟斷,桂林藍宇航空輪胎項目研發團隊打破國際壟斷,成功研制國產民用航空子午線輪胎,展現科技報國的硬核實力……
這些來自科研、生態、教育、邊關、產業一線的典型案例,讓“愛崗敬業”“堅守奉獻”等抽象精神具象化。南寧師范大學本科生胡笑添說:“面對學業挑戰時,會想起楷模們‘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堅持。”
全區各校結合實際創新學習形式,讓楷模精神融入校園日常,實現“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
在中職學校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各班級,學生集體把手機放進書桌,眼睛齊刷刷看向電子屏幕黑板。“我們要苦練技能,以楷模為鏡,把工匠精神、家國情懷融入職業發展,在技能報國路上書寫青春華章。”
高校校園“時時學、處處學”,柳州工學院通過“線上集中觀看+線下交流研討”雙線發力,教師圍繞楷模事跡談擔當,輔導員以主題班會開展新生教育,后勤部在食堂大屏循環播放事跡視頻,讓師生感受榜樣力量。
全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課堂+線上+線下”立體化學習體系,將楷模事跡與精神內核融入“開學第一課”。教師團隊提前研析事跡、設計教學環節,通過“典型案例精講+師生互動研討”,引導學生結合專業與理想感悟“扎根奉獻、攻堅克難”的擔當。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進制造技術學院教師陳芍璋現學現用,把桂林藍宇航空輪胎研發團隊敢闖敢試的攻堅故事作為“活教材”搬進實訓課堂,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技術瓶頸。
鮮活的楷模故事讓抽象精神轉化為師生可踐行的行動指南,實現從“認知認同”到“行動自覺”的深度轉變。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新能源專業學生龍紹爽,從研發團隊的奮斗中理解了“中國制造”的底氣,“我決心學好專業知識,為產業發展添磚加瓦。”桂林信息科技學院2022級學生邱為作為軟件工程專業學子,從盧文祥的事跡中堅定科技報國信念,“未來要像他一樣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廣西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耕廣西本土資源,把八桂大地的紅色基因、民族文化、發展實踐與“八桂楷模”事跡有機融合,轉化為滋養思政教育的生動素材與鮮活養分,讓“學楷模、講廣西、踐初心”的理念融入師生日常、成為行動自覺,努力培養更多扎根廣西、服務廣西,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王董 覃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