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從教育大市邁向教育強市”目標,聚焦黨建引領、硬件升級、質量攻堅和公平安全四個維度……近年來,云南省宣威市全面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厚度的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答卷。
近日,宣威市來賓街道虎頭社區黨總支書記謝杰到長征中學講授“開學思政第一課”,結合紅軍長征過宣威的紅色故事,帶領學生重溫革命歷史……目前,宣威市累計開展“開學思政第一課”767場,覆蓋264所學校。宣威市創新建立黨政主要領導兼任“編外校長”工作機制,推動優質黨政資源有效轉化為育人資源。同期,以中學書記、校長為核心組成的思政講師團,打造出“領導干部帶頭講、骨干教師創新講、廣大學生參與講”的立體化思政育人格局。
“我們把多年打磨的備課思路、應對學情變化的實戰技巧傾囊相授,不是讓他們復制‘模板’,而是幫他們少走彎路,更快找到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市一中教師王邦才在談到“傳幫帶”作用時說。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宣威以“名師工程”為牽引,建成86個名師工作室。市六中創新實施“黨建+教研”模式,將黨支部建在年級、黨小組設在教研組,黨建引領正持續轉化為教育實效。
“以前每天要早起半小時送孩子上學,現在步行10分鐘就到,太方便了!”在雙龍三小門口,談到上學的方便,學生家長們很滿意。面對城鎮化帶來的教育資源壓力,宣威以專項規劃為引領,通過“新建+改擴建”雙向發力,有效緩解學位緊張。2025年,全市教育建設項目50個,通過努力,累計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50個、高中學位650個,“入園難、上好學難”得到緩解。
“在今天的美術課程中,同學們可以設計冰棍的造型、搭配冰棍的色彩,并為冰棍添加可愛有趣的裝飾……”上海市的幫扶教師通過希望網校網絡直播課程為宣威市得祿鄉肥谷村小學的學生上“云端”美術課,豐富了村小的課程資源,緩解了鄉村學校缺少音樂、美術專業教師的不足。全市更新了1343套多媒體教學設備,新建了31間智慧錄播教室和視頻會議系統,并通過專題培訓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一張覆蓋城鄉的“智能教學網”越織越密。
市一幼教師設計“小小農場主”游戲課程,讓孩子在種植、采摘中認識農作物。學前教育以游戲化教學推動幼有優育,義務教育借助“集體備課+同課異構”強化銜接與融合。宣威全年培訓教師4.9萬人次,新增省級學科帶頭人13人、骨干教師41人,1人入選全國縣域高中頭雁教師。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宣威市西寧街道靖外明德小學將愛育、勞育、體育“三育”融合到教育教學中,把全校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凝聚在一起,打造了一個溫馨幸福如家的校園。校長雷應飛向記者介紹,“‘教育大空間’分為三個農場,第一個農場是綜合農場,包括班級責任田、動物園、植物園;第二個是糧食種植農場;第三個是養殖場,共有種植大棚30個,繁育養殖豬千頭、雞鴨千余只,還有鴕鳥、鴯鹋、梅花鹿等。此外,學校還建設了1300平方米的科普園,種植了香蕉、菠蘿、荔枝等水果。”在“五育并舉”方面,宣威延長課間、增加體育課時,掛牌5個市級研學基地、6所勞動教育示范校。
“作為一名學生家長,我深切感受到陽光招生改革給教育公平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家長張遠昊介紹說,“今年的陽光招生政策以公開、透明的規則,打破了‘隱性壁壘’,讓每個孩子都有公平的機會去獲得理想的教育資源。”教育公平的溫度,也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實行“劃片+搖號+陽光分班”,平臺操作、過程監督、渠道暢通。
“成長路上,一個都不少。”全市425個食堂全部自營,食材“全域統采”實現溯源可控。全年發放學生資助1.63億元,辦理助學貸款3.93億元,落實營養餐補助277萬元。“我今年考入重慶大學,剛剛獲得了國家資助。”宣威市格宜鎮啟文村學生李思學說。
從資源均衡到質量提升,從思想引領到成長護航,宣威正以系統、溫暖、高效的改革實踐,書寫下一份可借鑒、可推廣的縣域教育強市樣本。(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楊波 記者 李配亮)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