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中國古代先賢對教師職業基本要求的闡釋: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疑點難題的解惑,更要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價值觀等的引導與塑造。隨著時代發展,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要求越來越明晰,教師的職業倫理道德也逐漸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對教師提出更高的期望,從做“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從努力做“經師”“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到具有“教育家精神”,希望廣大教師既要承擔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要對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勇于擔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實現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發展,不僅需要教師的自我約束、自我成長,更需要強化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的培養供給,形成系列制度機制保障,從而激勵教師在思想、學識、能力等方面既能向下扎根又能向上生長。
本文力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教育理念融合的視角,梳理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教師生命成長的路徑,從師德塑造、精神追求、專業能力等方面構建文化底蘊與實踐創新相結合的教師專業成長路徑。
挺立立德樹人的師者風骨
教師的道德素養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育才之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師道”不僅是學問傳授,更強調以德育人、以身垂范的核心理念。
挖掘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師者精神
1.堅守對教育本質的執著追求。韓愈在《師說》中明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教師“傳道”者的職業角色和價值定位。《大學》開篇即闡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教學追求。荀子《勸學》篇中“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也指出應將教育視為完善人品與修養的崇高事業。因此,教師需要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尊嚴,即使面對外在壓力與誘惑,仍要堅守教育原則,既不曲意逢迎,也不隨波逐流,而始終以“傳道”“育人”為根本。
2.夯實以愛育人的情感底色。《論語·雍也》中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于教育者而言就是要以推己及人的博愛之心關懷學生,尊重個體差異,成全人的生命成長。這種以“仁愛”為情感根基的職業自覺不僅是教師的道德起點,更是一種深層的職業認知。具體而言,《論語·衛靈公》中“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打破了古代教育的階級壁壘,提出一種教師“平等育人”的職業準則;《論語·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又進一步彰顯了教育的普惠性思想,“誨人不倦”則表達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在教育過程中保持耐心和熱情,包容學生的過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還告訴我們需要在等待與引導中喚醒學生的生命成長自覺;《孟子·告子章句下》中“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更說明了要重視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不應局限于特定的方法,而應注重實際教育效果。
3.建立以學立身的成長追求。教師的職業是動態成長的過程,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的必然要求。《勸學》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里面既包括對知識的積累,也包含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學記》中提出“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強調教師成長離不開與學生的互動;要如《師說》中所言,以開放心態接納“弟子不必不如師”的可能性,“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互學互鑒中突破認知局限,實現精神與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教師“守道”“懷仁”“向學”要有機統一。這種風骨超越時代局限,可以為當代教師提供精神營養—堅守教育本真、常懷仁愛之心、保持進取之志,更好擔當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
教師職業品格提升方式
《意見》中明確要求“涵養高尚師德師風”“將師德師風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教育課程和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組織教師參加革命傳統教育、國情社情考察、社會實踐鍛煉,還可以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引導教師對職業品格的歷史認知、內涵把握,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品格。
1.研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發展職業理想。可以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識課程、《論語》教育思想習讀課程等,不斷培養教師的義務教育公平底線意識和生命關懷能力,以平等、包容的態度對待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間差異,幫助每個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路徑。可以選取《世說新語》《師說》等典籍中的師德案例,結合教師教育實踐“故事”設計倫理敘事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閱讀、角色扮演、情境推演等方式,理解、吸納中國古代教育者的道德智慧,并將其進行教育實踐轉化,為解決實際教育問題提供方法助力。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道德認知水平,還能增強其道德判斷力和道德踐行能力。
2.建立師德踐行檔案,增強責任意識。可以引導廣大教師借鑒先賢的學習、自省經驗,記錄日常“教育微行動”。如每天記錄一件與學生互動的事情,分析其中的意義指向、行為發展,記錄自己當時的所思所行,分析具體成效,日積月累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育人思想與方式。這種“教育微行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反思自己的職業行為,還能形成持續改進的動力。同時,通過長期的積累教師能夠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
3.創設民主寬松的評價氛圍,注重師德提升和監督實效。可以借鑒中國古代書院“會講”“問難”“辯論”等學問與道德并進的培養方式,在教師培養培訓中加入適當的評議活動,創設多方參與機制,建立師德監督共同體。一方面讓教師分享自己的育人實踐,另一方面接受同伴、學生、家長甚至社會的評議與建議。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尊師重教氛圍,還能夠形成相互監督、共同進步的良性循環,促進教師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教師的道德、品格和專業素養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堅持守正創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與新時代教育實踐相結合,有效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
把握立德樹人的職責使命
《意見》明確要求:“經過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揚,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教師立德修身、敬業立學、教書育人呈現新風貌,尊師重教社會氛圍更加濃厚。”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包含對學生成長、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的多重擔當。
挖掘傳統教育思想中的教師職責
1.承擔育人之責。基礎教育要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一方面,教師需要擔負起“蒙以養正”(出自《周易·蒙》)之責,強調兒童啟蒙階段需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朱熹進一步闡釋“小學”階段教育:“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強調“小學”階段教育要通過日常行為規范的培養奠定學生道德基礎。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擔負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責。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孟子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都在強調教師要給予學生公平的教育機會,根據學生特點和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發展自身潛能。
2.承擔傳承之責。我們重視發揮教育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守正創新,既要“信而好古”又要“與時俱進”,比如能夠將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有效轉化為當代愛國主義教育。正如孔子所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承擔強國之責。在中國古代,教師的使命與責任超越課堂、校園而指向“治國平天下”。《學記》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將教育視為社會治理的基礎;強調通過育人改善社會風氣,即“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這要求教師關注教育的社會效應,如通過“孝悌”教育促進家庭和睦,通過“誠信”教育維護社會信任,最終要承擔起“育才強國”之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教師使命感責任感引導路徑
1.搭建教師精神成長平臺。《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教師定期理論學習制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可以面向教師開展“精神成長營”活動,組織教師開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教育思想的深度對話和探討,讓教師感悟中國傳統教育智慧對當前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并引導教師主動將優秀傳統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實踐進行結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還能夠激發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
2.開展教育志愿服務。可以通過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幫扶青年教師成長、到農村學校進行教育教學交流等,讓這些教師在多樣化實踐中更深刻體會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幫助教師建立與社會的多方、深層連接,激發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使命感與自豪感。可以通過引導青年教師參加社會服務,促使青年教師更深刻理解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從而在日常教學中投入更多的熱情與責任感。
3.建立榮譽激勵機制。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很重視如拜師“束脩禮”等具有莊嚴感、儀式感的活動。我們今天也可以通過開展如新入職教師師道傳承儀式等活動,強化教師的職業認同感、神圣感與責任感;通過教師節表彰、樹立身邊的榜樣等活動,營造教師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氛圍,發揮教師育人潛能,激發教師職業榮譽感。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堅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從育人、傳承、強國的責任出發,通過精神成長、志愿服務等途徑,在精神追求、責任落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提升立德樹人的能力水平
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不斷更新學科知識,更需要不斷提升教書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學智慧。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結合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路徑。
挖掘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專業發展內涵
1.保持對專業知識探究的熱切與敬畏。“格物致知”理念源于中國傳統哲學經典《禮記·大學》,強調通過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深入探究,進而獲得真知并應用于道德實踐。朱熹認為,“格物”需要“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強調知識儲備的廣度。從教師專業發展角度來講,一方面,要讓教師對知識保有敬畏和探究精神,夯實基礎、深入學習,精通所教學科知識,緊跟學科發展,深化理解層次,做到“術業有專攻”;另一方面,要引導教師廣泛涉獵,讓教師的知識儲備兼具廣度與深度,包括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如心理學、社會學、科技前沿知識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從知識積累走向實踐能力提升。
2.理解“教學相長”的核心要義。《學記》中講“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強調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教學實踐中的互動與反思,在學“不足”和教之“困”中提升能力。這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具備在教與學過程中識別、改進問題的智慧,這種能力只能在課堂實踐、在與學生互動中逐步練就。
3.有學無止境的終身追求。前文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終身學習”的強調,“終身學習”更是今天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應對當前知識、技術更新迭代加速,首先,教師要保持知識更新的能力,通過繼續教育、在線課程、學術研討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科和教育學前沿動態,確保教育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等“與時俱進”。其次,教師要扎根教育現場,解決真實問題。教師專業發展的落腳點是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這種“從實踐中來”的問題往往是具有時代性的新問題,帶著這些新問題“到實踐中去”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鮮活路徑。
教師專業素質發展路徑
1.教科研提供專業發展支撐。如前文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深度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專業素養需要在教研、科研中培養和發展:通過集體備課碰撞觀點,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問題,通過課題研究探索規律,最終將理論知識融入教育教學實踐。
2.教育反思助力專業成長。“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強調教師需要通過實踐和反思實現自我成長。而在今天的教師專業發展中,我們在強調“自省”的同時,更強調借助“同行評議”“學生評價”等外部視角促進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反思,通過更多渠道取長補短。
3.構建智能平臺支持系統。學無止境,尤其是在數智浪潮背景下,可以積極構建“智能教育雙師系統”,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的可能和新的路徑。比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模擬優秀教師的教學實踐,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在教師專業發展中關注教師的人文素養提升,調和技術理性與教育溫度,引領教師實現數智化時代的專業成長。
當下,教師專業發展其實更需要汲取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以“格物致知”為認知方法,以“教學相長”為實踐路徑,以“終身學習”為發展動力,不斷夯實知識功底,提升育人能力,為學生成長提供專業支撐。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將傳統教育智慧與現代教育實踐相結合,積極回應人工智能時代對教育的挑戰,弘揚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文章作者|燕海霞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