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四川農業大學校園,金風送爽,彝族女孩張霞腳步輕快地走向圖書館。入學剛一個月,她已在這所夢想學府找到了歸屬感,“就像回家一樣”。而這份歸屬感,源自她與川農大早已結下的深厚緣分。
張霞來自四川省涼山州雷波縣千萬貫鄉石板灘村。曾經,大山里的求學之路并不容易,正如她曾在作文中寫道:“這里的天空很藍、云朵很白,但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卻很長。”童年時期,張霞身邊的哥哥姐姐大多初中畢業后就外出打工,考上大學的鳳毛麟角。
2017年,四川農業大學響應四川省教育系統定點幫扶號召,正式開啟對雷波縣的對口支援。次年,川農大幫扶干部胡劍鋒、葛飛協調資金設立“千萬貫鄉勵志獎助學金”。當時還在讀小學的張霞連續兩年獲得了這一獎學金,這對她來說意義非凡。“那時候家里經濟困難,欠了不少債,獎學金不僅減輕了我的家庭負擔,更在精神層面激勵了我。” 張霞告訴記者,獲得獎學金后,自己“越學越帶勁,好像能看到更遠的地方了”。
帶著這份激勵,張霞升入初中,也迎來了學習路上新的挑戰。初次接觸的生物學科讓她感到吃力。轉折,發生在遇到教師吳森濤——川農大派到雷波縣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之后。
“吳森濤老師給我們的感覺‘很不一樣’。”張霞記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試管中血液成分的占比,吳森濤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細細勾勒,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層次分明、比例精確,再由這張圖延伸,講述血液循環的壯觀“旅程”和各類血細胞的“職責使命”。“他為我們一點點揭開了生命科學的神秘面紗,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充滿故事性。”
更讓學生耳目一新的是,吳森濤的課堂不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他會大膽“放手”,讓學生輪流走上講臺扮演“小老師”。張霞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上臺時,她從緊張得粉筆都拿不穩,到在老師的鼓勵中變得沉著冷靜、條理清晰。“這份敢于展示自我、清晰表達邏輯的能力,讓我在以后的求學路上受益無窮。”吳森濤雖然只教了張霞一年,卻是她印象最深刻的生物教師。他不僅為學生們奠定了堅實的生物學基礎,更用一言一行深刻影響了張霞的性格與學業選擇。
“韓書記,我的分數報川農大穩嗎?”今年6月,張霞高中畢業,但高考志愿怎么填卻令她犯了難。她和村里其他考生一樣,帶著困惑,找到了川農大派駐石板灘村第一書記韓慶龍。那段時間,韓慶龍的辦公室成了“志愿咨詢室”。結合張霞的高考成績和她“熱愛生物實驗、關注鄉村振興”的特點,韓慶龍為其制定了沖刺、穩妥、保底3套方案。
為了讓考生和家長更直觀地了解相關院校,韓慶龍不僅搜集了各校近3年的錄取分數線、專業課程設置,還詳細整理了學校區域位置、學費、就業和升學情況。最終,張霞選擇了兼具專業優勢與地域情懷的“川農大方案”,并以第一志愿被錄取。她與韓慶龍許下了一個美好的約定:“韓書記回校后繼續做我的‘云導師’,我每年寒暑假要回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給村里弟弟妹妹們分享大學生活。”
如今,已步入心儀大學的張霞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做了規劃:“盡早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從基礎工作做起;加入相關社團,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一起成長;爭取畢業后繼續深造,將來從事動物遺傳資源保護或安全食品生產相關工作。”而求學路上獲得的幫助,則成了她不斷進步的最大動力。“只有讓自己的力量更加強大,才能更好地回報關愛,傳遞能量。”張霞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何元凱 記者 陳朝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