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背景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實施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均強調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支持普通中小學開展職業啟蒙教育、勞動教育”。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是中國西南工業重鎮,市教育局發布《柳州市大中小學“工業思政”品牌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統籌用好柳州工業特色資源,將工匠精神、實業報國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打造柳州市大中小學“工業思政”品牌,推進學校思政教育與柳州工業發展實踐雙向融入、融合發展。
柳州市鵝山路小學以“讀—思—行—創”為基本路徑開啟“閱讀+實踐”大思政主題教育研究。針對傳統思政教育“讀思分離、知行割裂”等瓶頸問題,構建“閱讀激發創造、創造反哺閱讀”雙向賦能機制,將柳州“實業興市”基因融入育人實踐:一方面通過文獻研讀、實地研學及“匠心講堂”“產業面對面”等活動,讓學生深度了解企業文化及發展脈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立足企業現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構想,參與未來工廠設計,將工業精神轉化為真實的創造動能。推動大思政教育實現課程精品化、資源場景化、育人鏈條化,使學生在“讀萬卷書”中厚植家國情懷,在“行萬里路”中培育創新素養。
教學目標
此課例以“從‘柳工制造’到‘柳工智造’”為主題引領五年級學生開展探究,主要目標如下。
知識層面:
梳理柳州工業發展史,了解柳工集團(簡稱“柳工”)等本土企業的發展歷程;了解柳工產業鏈及技術創新成果;初步學習與工業相關的基礎科學知識,包括聲學原理、人工智能(AI)技術基礎等。
能力層面:
提升信息獲取與分析能力,能從工業史料、企業檔案中提取關鍵信息(如時間、事件、數據等),并進行歸納與解讀;增強實踐與創新能力,能結合所學知識設計簡單的工業創意作品(如融入環保理念的挖掘機改良方案等);發展合作與溝通能力,能在學習實踐、小組活動中清晰表達觀點,傾聽他人意見,高效完成協作任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
感悟“實業報國”的精神內涵,增強對本土工業的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學習大國工匠“精益求精、百折不撓”的品質,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激發“為中國智造添磚加瓦”的志向,厚植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擔當。
教學設計創新
(一)理念拓新:
以閱讀為紐帶,聯通理論與實踐。打破“工業”與“思政”的機械拼接,以“閱讀”為紐帶,將工業基因熔鑄為少年兒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解碼密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引擎”、厚植家國情懷的“精神紐帶”。引導學生以“智造少年”之姿對話時代,從書本走向實踐,形成從文化傳承到未來創造的價值閉環。
(二)資源拓維:
用本土作載體,延伸教學邊界。深度挖掘本土工業資源,將柳州工業博物館、柳工廠區等轉化為“沉浸式活課堂”,把《柳州工業百年圖志》、企業技術檔案、工匠故事等作為核心閱讀材料。通過教學資源從書本到實景的延伸,讓思政教育擺脫抽象化表達,依托具體可感的工業載體落地生根。
(三)路徑拓寬:
靠閉環促轉化,融合多科思維。探索“讀—思—行—創”四步循環教學:“讀”解碼工業基因,“思”對話智造密碼,“行”見證智造魅力,“創”定義未來工業,并將道德與法治、科學、信息科技等多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形成從知識吸收到實踐轉化的完整鏈條,改變傳統思政教育單一講授的模式,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教學實施
引領學生經歷為期一個月的長程探索,具體流程如下。
“讀”—解碼工業基因,構建認知圖譜。
采用“常規課+實踐課”雙軌模式,構建“紙間研讀”與“實地溯源”相結合的工業認知圖譜。
1.常規課:以道德與法治課《富起來到強起來》建立工業發展的宏觀視角,科學課《環境與我們》搭建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框架,信息科技課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同時,引導學生閱讀《柳州工業百年圖志》《柳工技術創新檔案》等資料,讓學生在字里行間觸摸柳州工業的歷史變遷,體悟柳工“錘子敲出裝載機”的創業傳奇。
2.實踐課:組織學生走進柳州工業博物館、柳工廠區。在博物館,學生通過老照片、機床零件等展品直觀感受柳州從“工業搖籃”到“智造高地”的蛻變;在廠區,通過參觀生產車間、研讀企業技術展示資料,進一步深化對工業發展的認知。
“思”—對話智造密碼,促進思維深化。
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真實問題,以批判質疑和創意假設推動思維向縱深發展。
1.學生結合第一階段“讀”中所見所感,提煉出一系列真實問題,如“如何借助AI技術實現設備降噪”“如何保障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等,這些問題成為驅動深度思考的原生動力。
2.為推動思考層層深入,學校依托“行走的思政課”搭建深度對話平臺:組織師生走進柳工報告廳,聆聽廣西工匠朱飛分享“從普通技工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的成長故事,開展“與工匠跨界對話”活動:學生展示初步創意的“新型降噪挖掘機”草圖,并就技術細節向朱飛請教。朱飛從專業角度細致指導,更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進一步激發學生“匠心報國”的遠大志向。
“行”—見證智造魅力,推動實踐轉化。
引導學生在真實工業場景中驗證想法,整合多學科知識并借力專業力量將思維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方案。
1.組織學生走進柳工研發展廳與智能工廠。在研發展廳,學生觀看5G遠程操控挖掘機作業,近距離見識新能源裝載機、無人駕駛設備等前沿產品,驚嘆于“中國智造”的硬核魅力,工程師詳解柳工“低碳智造”的全球布局,讓學生感受中國技術的國際影響力;步入裝載機智能工廠,數字化大屏上跳動著全球訂單數據、機械臂精準焊接部件、無人運輸車有序穿梭等場景,讓學生直觀感知“工業4.0”的真實樣貌,實現對知識的實踐驗證與認知升華。
2.學生結合參觀見聞,在相關學科教師與企業工匠共同指導下,對前期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優化。例如針對設備降噪問題進一步細化運用AI技術和隔音材料的具體思路。
“創”—定義未來工業,實現價值躍升。
借力AI技術賦能成果呈現,完成從吸收輸入到優化輸出的躍升。
1.分組開展“未來工業”創意設計:融合科學、藝術、勞動等多學科知識,各小組設計協同作業AI機器人、3D打印定制機械零件、柳江智能清理挖掘機、智能降噪環保機械裝置、環保挖掘機等作品。
2.組織成果展示與交流,學生分享設計理念與靈感來源,反思創作中的收獲與不足,并將工業知識與校園生活、社會發展相聯結,完成知識在更大范圍的遷移與應用。
總體來看,“閱讀+實踐”大思政主題教育可以將柳州百年工業積淀轉化為鮮活的育人資源,有效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與創新素養,讓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接地氣、有底氣、顯生氣”。
(劉嫦 作者系廣西柳州市鵝山路小學校長、黨總支副書記)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