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七點左右,我都會早早來到學校,看看各班級門窗,轉轉校園和操場。這時候,我也常常會想到30多年前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學校景象:背著布書包的孩子踩著露水一個個奔跑進校園,冬天教室里還會飄出值日生生爐子的煤煙味,操場邊的老槐樹下,有的學生正用樹枝在地上演算算術題,有的孩子在忘我地奔跑玩鬧,也有孩子在開心地聊天。如今,標準化的塑膠跑道使用多年依舊锃亮如新,智能打卡機精準記錄著每個學生的到校時間,孩子到校都直奔自己的班級,乖乖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安安靜靜地等待上課。我不覺會有一種戀舊,總覺著那種混雜著孩子汗味、粉筆灰和冬日煤煙味的氛圍,有一種再也喚不回的美好。
仔細想想,這或許是對舊日校園松弛感的一種懷念。那時的師生走進校園,都多多少少會有一種放松和愉快的心境,很多年前一些學校都還有“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標語,說明校園至少應該有活潑的一面,有讓人放松的時刻。
而當今,你若走進每個教室,都會看到一張統一的作息時間表:8∶20第一節課,每節課40分鐘,課間休息10分鐘,午休1小時,下午5點準時放學。精確到分的安排像齒輪一樣咬合運轉,卻讓我想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校園:那時沒有嚴格的作息表,天剛蒙蒙亮,就有學生背著書包來上學,放下書包先去操場瘋玩一陣子;課間10分鐘,男孩子在泥地上打陀螺,女孩子跳皮筋,教室后墻的黑板報前總圍著一群人修改粉筆字;放學后,常有學生留在教室補作業,或是幫老師打掃辦公室,直到夕陽把影子拉得老長才背著書包回家。
記得那年寒冬的一天,大雪封了道路,天冷路滑。按照規定,這樣的天氣可以停課,但那天早上我還是習慣性地去了學校。進入校園時,卻看見十幾個孩子踩著積雪站在操場上,有的搓著凍紅的手,有的哈著白氣堆雪人。“老師,我們想上課!”一個戴紅圍巾的小姑娘仰著頭說。那天,我們沒按課程表上課,而是在教室里生起爐子,讓到校的孩子集中圍坐在一間教室的火爐旁講故事,爐火映著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煙囪里飄出的煤煙味,混著孩子的笑聲,成了那個冬天最暖的記憶。
今天的孩子還會在放假日由衷地喊出“老師,我們想上課”嗎?我不太樂觀,個人感覺想主動來上學的孩子可能越來越少了。就我所知,哪怕是一些學習很優秀的孩子,他們到學校來的動力也不是很強,甚至當今還有了一種叫作開學焦慮癥的心理問題,經歷了一個假期的松弛后,再回到非常嚴肅、緊張的校園,這個心理反差讓他們一時會受不了,在某些孩子的眼中,來學校上學就跟上戰場一樣,讓他們感到緊張不安。
再往深處思索,為什么今天的學校會失去應有的松弛的一面。
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是當下全社會的競爭加劇,讓教育也無法幸免,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30年前,讓校園再也無法變得松弛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
我感覺是一些“精細化管理”的理念造成的,為了保障教學秩序,很多學校制定了課間“輕聲慢步”的規定,孩子不能在走廊奔跑,不能大聲喧嘩;為了確保安全,放學后半小時內必須清校,遲走的學生要由老師專門護送;就連午休時間,也被分割成“就餐20分鐘”“靜息40分鐘”的固定模塊。一次,我路過學校二年級教室,看到幾個孩子在靜息時間趴在桌上,偷偷地在下面玩折紙,被巡視的班主任老師發現后,他們的眼神里,少了幾分雀躍,多了幾分小心翼翼和恐懼。
精細化管理強調一種秩序感,規定好孩子一天中每時每刻都該做些什么,這種管理方式的好處是方便、安全、高效,不易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上個月,學校五年級的王老師向我反映,班里的小敏總是遲到。她找小敏談話,才知道小敏媽媽騎電動車不小心把腿磕斷了,在家休養;而爸爸為了全家人的生計,在外地打工。小敏每天早上要先給媽媽做好早飯,再步行來學校上學。按照班規,遲到三次就要通報批評,可看著孩子眼里的紅血絲,王老師實在說不出“按照班規辦”這幾個字,更是無法作出通報批評的決定。
這時候,我們還需要嚴格執行制度嗎?或者我們的制度也要增加更多的特例?
我想起自己上小學的經歷,那時我家離學校比較遠,冬天也是常常遲到,那時候遲到的批評權在班主任手上,我的班主任張老師從不說我,因為他知道我上學路遠。每次遲到,只要不是太久,他都遞給我一杯溫水:“下次早點出門,路上注意安全。”
現在的學校管理越來越規范,考勤系統、監控設備、家校群打卡,每一項都精準高效,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卻像被玻璃隔開了。一次,我看到校門口的保安攔住了兩個沒戴紅領巾和校牌的學生,要求他們必須等家長送來紅領巾和校牌才能進校門—這的確是我們學校少先隊管理的一項規定,學生入校必須佩戴校牌和紅領巾。可看著孩子在校門口無奈的樣子,我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最終還是在提醒孩子今后要遵守學校規定的同時,讓保安把孩子放進了校園。
去年秋天的一個下午,突然刮起了大風,把教學樓頂的一塊油氈吹了下來,砸在了操場邊的樹木上。我和幾個老師正在清理現場,五年級的幾個男生主動跑過來幫忙,有的搬梯子,有的遞工具。我首先想到了安全問題,本想制止孩子們,讓他們遠離清理現場,但轉念一想,這何嘗不是一次有多重收獲的良好的教育時機。于是,我轉而和幾位教師一起專注于保障每個孩子的安全,在一對一盯好每個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也參與了進來。一個叫小宇的孩子爬樹最靈活,爬到樹杈上把纏繞的油氈撕下來,從樹上往下爬時褲腿被劃破了,卻咧著嘴笑:“校長,我爸還說我上樹跟猴子一樣靈活呢!”那一刻,看著孩子們臉上的汗水和泥漬,聽著他們七嘴八舌的議論,我忽然覺得那些打破規則、帶著點莽撞的熱情,或許才是校園里最珍貴的東西。
但是,一所小學一般都會有上千人,上千人在七八個小時內都集中在并不算寬敞的校園里,發生著各種行為,必須靠精細化管理才能讓所有孩子在一天的學習生活結束時都能平平安安地回家,尤其是在今天,每個孩子都越來越金貴,安全、高效、精細是學生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們還是有一些可做的事,讓孩子能感到放松、感到自由,這就是在校園給孩子盡可能多一些自主的時間和空間。
從前年開始,我們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變。每天早上,提前把校門打開,操場上放著跳繩、沙包等游戲器具,早到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動;每周五下午,我們把最后一節課改成“自由探索課”,孩子可以去菜地澆水,去圖書館看書,或者在教室里畫畫,甚至在操場上玩球……我們有一些老師會做好安全監督工作,雖然這一點點改變還不足以改變校園過于嚴肅、緊張的刻板印象,但已經看到孩子能充分享受這份自由的快樂了,點點滴滴的小改變越來越多,或許就能讓校園不再枯燥乏味。
記得一天傍晚,我剛從辦公室走出來,聽見身后傳來一陣嘰嘰喳喳的話語聲。回頭一看,是幾個家住在附近留下來打掃衛生的學生,他們正抬著一個裝滿垃圾的小垃圾桶,你追我趕地往垃圾堆放處跑,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孩子們的笑聲,還有遠處農戶家飄來的飯菜香,混在一起像一首雜亂卻溫暖的歌。
我忽然明白,學校也需要一點點沒有太多規矩的時刻……
(徐吉志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瑯琊小學)
《人民教育》2025年第17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