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盈 記者 余闖)日前,在中國家庭教育學會、中國兒童中心老牛兒童探索館的公益支持下,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與笨爸爸工房聯合主辦“解讀父愛能力,倡導家庭共育”父愛教育沙龍。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淑文表示:“父愛不是母愛的補充,而是與母愛共同撐起孩子成長的天空,推動父愛能力建設,需構建支持父親‘在場’‘有心’‘有力’的生態系統”。
2017年,友成基金會“香橙媽媽”項目在貴州省雷山縣啟動,逐步從鄉村女性經濟賦能,轉向“經濟賦能+家庭支持+社區激活”模式,引入家庭教育沙龍與心理輔導,舉辦親子藝術嘉年華、鄉村運動會等活動,并延伸出“港灣計劃”項目板塊。近年來,課堂上出現了全程聽完家庭教育課的“陪讀爸爸”。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父親要從“家庭旁觀者”轉變為“育兒合伙人”,孩子才能在完整的愛中成長,家庭共育的生態才具備扎根的土壤。沙龍中,北京律師法學研究會執行秘書長許九飛等分享了父職參與家庭教育的生動案例。
許九飛曾是一名“京津冀通勤族”,高強度工作讓他無暇顧及家庭,直到孩子頻繁生病,他才從《活著》中讀懂了陪伴的價值。他毅然轉向公益領域,將社工理念融入家庭,父女關系也從傳統的“管教”走向了平等的“朋友”關系。
在專家看來,一些家庭存在父愛缺位的結構性原因。中華女子學院副教授王宏亮表示,推動父愛教育、實現兩性共同養育,看似是家庭內部的責任分配,實則受到經濟條件、社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僅靠家庭自身的調整,難以突破這些困境,需要社會力量主動介入,從實踐路徑、資源支持等層面搭建橋梁。
笨爸爸工房創始人張旭健在沙龍中說:“我們見過太多爸爸想參與育兒卻不知從何下手,也聽過太多媽媽為‘父愛缺位’焦慮,而笨爸爸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父愛’變成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幫家庭破解這些難題。”多年來,笨爸爸工房以實踐破局父愛困境,多年深耕將“會陪伴”從少數父親的“偶然能力”,變成多數父親可復制、能掌握的“通用技能”。
活動現場,嘉賓們圍繞“如何推動父親更多地參與到家庭教育中”展開多維探討。大家表示,推動父職參與不能僅依賴家庭自覺,而需構建涵蓋意識啟蒙、場景構建、傳播引導、社區支持與職場賦能的綜合體系,通過理念、場景與資源的有機整合,為父親參與家庭教育提供從認知到行動全鏈路支持,為構建新時代家庭文明提供系統性支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