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春期成長年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作為國內青春期教育領域的重要交流平臺,本屆年會主題為“青春期·轉型期”,著重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與個人成長轉型的雙重背景下,如何破解青春期教育難題,探索守護學生青春期成長新路徑。
“青春期是生命躍遷的契機”
青春期成長年會由新學校研究會會長李希貴于2023年發起,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承辦。據悉,自2023年首屆年會舉辦以來,青春期成長年會已成為國內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窗口,累計有來自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94所學校、機構和相關單位參與,共計225位嘉賓做了199場分享。三次年會累計有4280名教育工作者參與,提交論文916篇,其中獲獎論文613篇。
據青春期成長年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朱則光介紹,2023年年會的主題是“回歸與敬畏”,核心焦點是價值重估。2024年,主題演進為“成長敏感期&教育黃金期”,焦點轉向了把握契機,強調在關鍵期進行精準干預。“今年的主題演進為‘青春期、轉型期’,它的核心焦點是重塑范式,將青春期視為生命躍遷的契機。”朱則光說。

2025青春期成長年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新學校研究會副會長沈祖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年會將青春期教育置于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聯動北京市十一學校聯盟校等優質教育資源,結合腦科學、心理學等前沿理論,探索更具針對性、系統性的教育解決方案,力求實現從“問題應對”到“主動護航”的教育升級。
育人者說:以“同行者”的身份與孩子并肩前行
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校長王海霞在主題為“養育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座小鎮”的主題分享中提出,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培育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座豐盈的未來小鎮,這座小鎮里有老友驛站、青春打麥場、未來放映院、過來人信箱等,“這座小鎮永遠不會完工,因為每個孩子的困惑都是它的新建圖紙。”
“青春期是一個轉型期,學校對孩子的日常教育與青春期教育不是兩張皮,而是要融在課程當中,融在學習當中,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地實現成長。”王海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市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持續三年承辦青春期成長年會,為全體教師在理念上達成共識,“一個就是全部,包容才有可能”,在實踐中持續創新,以未來小鎮構建心理友好型初中學校育人生態,“教育工作者需轉變心態,以“同行者”的身份前置性開展預防工作。”

年會現場,參會人員在聆聽分享。主辦方供圖
本屆年會,北京市十一學校聯盟校分享了一系列創新實踐成果。在課程設計方面,將青春期教育融入日常教學,打破“德育活動與學科學習脫節”的困境。例如,在體育課中設計“四方拔河”等兼具挑戰性與團隊性的項目,讓學生在競技中學會溝通協作,同時釋放壓力。此外,學校還借鑒腦科學研究成果,針對“青春期是大腦二次裝修”的特點,重構教學模式,讓學生以“科學家”“設計師”等角色代入學習,以6周為單位完成一個能力培養閉環,“所有學習都要讓孩子親身經歷、真實體驗,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理解生命。”王海霞說。
“最好的課程,是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和彼此”
年會現場,李希貴重點就“為青春期構建關系力課程”做了主題分享。他表示,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重視研究青春期“這個氣候”,認為青春期是“暫時的風暴”,忍一忍、熬一熬就過去了,當學生出現若干本應在青春期成長中出現的各種行為時,就無法接受。“教育工作者應當加強對青春期問題的重視程度和研究力度,學校、教師、教學都有必要深入轉型。”
在李希貴看來,無論學校轉型、教師轉型、教學轉型,都要靠課程來撬動,“只要課程轉型了,三個轉型就實現了,而且它必然會適應當前因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社會轉型。”在他看來,通過課程來撬動各種轉型,才能實現育人目標,“最好的課程,是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和彼此。”
本次年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圍繞“如何構建心理友好型學校文化”等議題展開研討。除了知名校長、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師李松蔚、得到APP公司聯合創始人脫不花、育兒作家樓夷等各領域名家也到場奉獻智慧。據悉,大會現場還展示了部分小微學校的創新探索,為不同類型學校提供了交流借鑒平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楊國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