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光格信息杯”光電射擊系列賽(全國春季網絡賽)上,云南省陸良縣中樞小學團體組獲得了全國第六名的好成績,而在2024年全國秋季網絡賽中,中樞小學還斬獲團體總分前三的好成績,學生牛藝錦和張嘉芮分別獲得U-14女子10米光電手槍立姿冠軍和第四名。這些亮眼成績正是該校深耕科技教育結出的碩果。
作為一所縣域小學,中樞小學近年來通過構建特色課程體系、打造專業化師資隊伍、搭建多元化實踐平臺,讓科技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強引擎”,先后培養市級以上科技特長生87名,獲評“曲靖市科普示范學校”。
走進中樞小學,科技元素隨處可見:無人機編隊飛行、機器人編程組裝、天文觀測等特色項目已成為學生探索科學的“第二課堂”。光電射擊作為科技與體育結合的創新項目,已培養多名省級選手。無人機與機器人項目同樣表現突出,在市級競賽中屢獲佳績。
“我們堅持‘做中學、賽中練’,將學生興趣轉化為核心素養。”校長杜其洪介紹,為保障科技項目落地,學校投入200余萬元建成科學實驗室、計算機教室及12個科技社團活動室,配備無人機、機器人等專業器材200余套,為學生提供了從“想嘗試”到“能實踐”的全鏈條保障。
“為什么花朵會呈現不同顏色?”“無人機如何實現精準避障?”在中樞小學的課堂上,這樣的探究式提問已成常態。學校以“五化”培養模式為抓手,將科學素養培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中樞小學以國家課程為根基、校本課程為延伸,構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特色課程”三級課程體系。同時推動學科滲透,強化實驗探究與邏輯思維訓練,形成覆蓋全學段、多層次的科技教育課程網絡。學校還建成了一支專業能力過硬的科技教育師資隊伍。目前,學校配備11名專職科普輔導員、89名學科兼職輔導員;聘請縣科協主席、古生物化石專家等7名校外專家組成指導團隊,常態化開展課題研究與項目指導。
天文觀測基地是學生探索宇宙的“窗口”。基地配備專業望遠鏡和天象演示系統,每當流星雨、日食等天文現象出現,學校都會組織學生觀測記錄。“通過親手操作望遠鏡,我不僅認識了獵戶座、大熊座,更理解了‘宇宙浩瀚’的真正含義。”參加過天文社團的學生激動地說。
在整合校內硬件資源與校外社會資源方面,學校多途徑打造“課堂+實驗室+基地”多場景實踐陣地,在校內建成科學實驗室、機器人工作室、天文觀測臺等12類功能室,配備各類器材200余套。在校外,與科技館、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年均開展研學活動30余場次,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提升實踐能力。
學校連續24年舉辦科技節,形成“小發明競賽+科普展覽+親子活動”品牌項目;開設8個科技社團。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長效機制,邀請家長擔任科技競賽評委、參與“科普進家庭”活動,發放科普讀物500余冊;與縣科協合作開展專家講座、科技志愿服務,引入社會資源支持課程開發與設備升級,形成了“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支持”的科技教育生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特約通訊員 王石兵)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