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域的碧波中,一艘無人艇精準完成搜救任務,一舉斬獲全國一等獎;合肥科普月展會現場,三項核心技術獲省領導點贊,當場促成產學研對接;高交會舞臺上,“水—空—潛”一體化無人艇驚艷亮相,獲評產教融合優秀案例獎。這一連串亮眼成績的創造者,是安徽新華學院睿航無人艇團隊——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2歲的本科生隊伍,更是該校“以賽促學、產教融合”育人理念的生動縮影。
2023年成立的睿航團隊,如今已成長為安徽省內唯一專注于10米級以上無人艇研發的高校應用型科研團隊。從實驗室的草圖設計到5000多公里的試航里程,從首項專利突破到17項專利、10篇SCI論文的豐碩成果,團隊的成長軌跡始終鐫刻著學校的育人印記。“是學校搭建的全鏈條支持體系,讓我們敢于在無人區探險。”團隊指導教師劉源的話道出了關鍵。
學校的精準賦能,為科創種子提供了肥沃土壤。早在團隊組建之初,學校就整合電子信息、通信工程、機器人工程等多專業資源,成立無人艇實驗實訓中心,配備專業設備和專項經費。
在這里,00后女生肖雨娜完成了從“課堂困惑者”到“科創尖兵”的蛻變。剛入學時,她在《電機與拖動》課上寫下“如何讓知識落地”的困惑,教師以“長遠眼光”點撥,并引導她加入無人艇項目。如今,她主導的技術方案獲中科院院士毛明認可,個人斬獲2項全國三等獎,發表SCI二區論文。
這種“精準滴灌”式培養,正是學校育人體系的鮮活實踐。學校構建“地—校—院—企”協同育人平臺,一方面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課程設計,將無人艇自主航行、智能避障等前沿技術融入課堂;另一方面與海事、環保等部門建立合作,讓學生帶著真實需求開展研發。在山東暴雪天的項目交付中,團隊成員頂著嚴寒完成20項修改意見,深刻體會到“實驗室成果要經得起市場檢驗”的真諦,這種實戰淬煉遠勝于書本知識。
以賽促學的機制設計,讓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學校每年投入專項競賽經費,組建導師團隊全程指導,形成“課程—項目—競賽—轉化”的閉環培養鏈。在第四屆全國智能無人艇搜救大賽中,面對清一色的研究生隊伍,睿航團隊憑借高效搜救方案脫穎而出,不僅斬獲一等獎,更將最佳設計獎、優秀組織獎收入囊中。截至目前,團隊已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20余項、省級獎項30余項,而學校近3年學生獲省級及以上賽事獎項達4957項。
育人成果最終要服務社會發展。團隊研發的睿海系列無人艇已應用于全國10省39市,在水質監測、河道測繪、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作用。高交會上,600多人次咨詢洽談,多家單位提出采購意向,彰顯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社會價值。
從課堂紙條上的困惑到智慧水域的科技浪花,從單一技術突破到多領域成果轉化,睿航團隊的創新故事,正是學校育人理念的生動詮釋。學校黨委書記邸建偉說:“讓每個學子在產業浪潮中找準航向是我們的育人追求。”(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方夢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