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畢業至今,我已從教27年。回望過去,我最大的感悟是:讓成長一直在路上,做專業的教師。
做個不斷學習的人
母校江西省大余縣內良中學是我任教的起始處。內良中學是所鄉鎮中學,偏遠閉塞,條件簡陋,開門是山,開窗見田,與我就讀時無多大變化。每日工作之余沒有什么娛樂,所以我有較充裕的時間支配,如何度過教學的暇余,成為一個現實問題。因此,晚上我最重要的事是在臥室兼辦公室的白熾燈下閱讀。我讀外國文學作品,讀中國古代、現代和當代文學作品,讀政治、經濟和管理類的書籍,還讀自學考試的專業書籍。閑時讀書,靜時積淀,我沒有浪費多少時光。閱讀,讓我重獲了心靈的舒適與酣暢。如今,曾經讀過的書,有些已淡忘,有些則已融入我的生命。
8年的鄉鎮中學教學讓我對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2003年,我被調入了縣內唯一的省重點中學——江西省大余中學。在大余中學的9年里,我遇見了許多良師益友,也踏上了我專業成長的第一條“快車道”。在那里,我先后執教了一些公開課,獲得了一些獎勵,主持了幾個課題研究,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促進了許多學生的發展。在教研并舉、行思合一的路上,我逐步成長為縣、市骨干教師,被選拔參加了江西省首批“國培班”培訓,并在后來持續的努力下成為江西省首批中小學骨干教師、省特級教師。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我常思考:教育的歸宿是什么?我要做個怎樣的教師?
我認為,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思的人,教育的歸宿在于以學生為本,立德樹人,在于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我要做學生成長的奠基者和助力者,做學生智慧發展的激發者,做學生思想成長的促進者,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為此,我圍繞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質性研究、教育田野調查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等理論知識,進行了大量的拓展閱讀,努力汲取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建設、深度學習、可見的學習、作業科學設計、課題研究等實踐知識,努力做有扎實學識的教師,并努力在自己的教學中實踐嘗試。
因而,當我成為特級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并任區兼職教研員的時候,我帶領團隊教研并舉、行思合一,如琢如磨,研究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研究和開發整本書閱讀課程、寫作教學系列課程,編撰讀寫融通課程,研究教學評價,摸索教育教學規律,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學、教、研、領一體,朝著育人的歸宿處奮力行進,甘之如飴。
持續提升從業境界
教師的從業境界,我認為大致可分職業、事業、專業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從業性質和境界是不同的。職業,是謀生的手段;事業,注重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專業,體現個人的興趣、情懷、能力與責任感、使命感的高度統一。職業的境界在于“勤”,事業的境界在于“敬”,專業的境界在于“樂”。
朱熹主張“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是說凡做一件事,就忠于一件事,精力集中,心無旁騖,便是敬。就以備課來說,我主張“一課多備”:一是“素備”。在不借助參考資源的情況下,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拿出初備教學設計。二是“精備”。在閱讀豐富的教學輔助資料后,結合學情,在“素備”基礎上撰寫成熟的方案。三是“深備”。在教學后,根據課堂實際調整學習目標、內容重點、教學策略、評價策略等,形成三案。最后,還常需要在“深備”基礎上,根據不同教學班的教學情況進行“復備”。我認為,這便是“主一無適”的敬。
教師從業的最高境界是“樂”,即專業。專業,源于對教育教學價值的強烈認同,源于對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強烈責任感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并將之視為人生價值實現和超越的依托。“樂”是“敬”的升華,其動力源是持續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什么是生活的最大樂趣?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勞動,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使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充滿美好的東西。”教師從業之“樂”的奧秘就在這段話中,我將其進一步概括為五點:一樂立德樹人,接續文明;二樂知書明理,得人尊敬;三樂從業穩定,生活安寧;四樂因材施教,桃李滿園;五樂良知不滅,生命常青。
逐步凝練專業思想
一個人缺鈣是站不住的,而思想見識是教師的精神之“鈣”,是一位教師能否站立并有所發展的關鍵因素。
回顧自己的從教之路,我大致經歷了從追求教學成績、教學競賽與教研寫作,到逐步關注自身教學特色,到思考語文教學本質和規律,再到凝練自己育人專業思想的幾個階段。我牢記張芳芳校長在我調入北京時的告誡:“要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或教育思想。”我謹記張彬福教授的良言:“一要努力提高主觀能動性,要坐得住、聽(讀)得進、想得通。二要時刻準備‘三個斗爭’:與繁忙作斗爭;與畏難情緒作斗爭;與懶惰作斗爭。”我總想起管然榮兄的治學信條:“多思考點問題,多解決點問題。”還常記起何石明校長的提醒:“要從教學的視角思考教育,從教育的視角思考教學。”一直以來,我得到了眾多師友的鼓勵和鞭策,這些讓我銘記于心。
近十多年來,我開始逐步凝練自己的語文專業思想,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現在,我基本形成了“學生為本,行思合一,智慧教育”的育人理念和“素養為核,讀寫共進,智慧學習”的教學觀點。在北京豐臺二中任教期間,我一直致力于這一理念和觀點統領下的語文課程建設和語文教學策略方法的探索,并樂在其中。
在長期的教與研中,我逐漸懂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是本、道、技統一的。
本,即學科本質和育人之本。語文教育教學之本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學生的積極發展為根本,奠基并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道,即學科體系、育人規律。其中學科體系包括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學科育人規律則有對話之道、訓練之道、系統之道、和諧之道和評價之道等。技,即學科路徑、學科策略和育人方法,比如對話之技、啟發之技、變通之技、平衡之技、訓練之技等。理想的教育教學是順應“道”、活用“技”,存乎一心,并且循“本”而行的。
在長期的行與思中,我逐漸明白,理想的教育教學應是以科學的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發展觀和評價觀為基礎的和諧平衡:師與生是和諧平衡的,動與靜是和諧平衡的,講與練是和諧平衡的,張與弛是和諧平衡的,析與探是和諧平衡的,“教學評”是和諧平衡的,德智體美勞是和諧平衡的。
在專業思想逐步站立的路上,在做專業教師的路上,我將繼續努力。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1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