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教育都是德國大選后的改革重鎮。自2005年默克爾當選為德國總理以來,德國教育改革和國際化步伐加快,相關戰略政策不斷涌現。2021年底,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產生新一任政府總理,德國就此步入“后默克爾時代”。10月11日,中德建交50周年,回顧中德教育攜手走過的路,須先審視默克爾教育政策遺產及其未來走向,為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邁上新臺階奠定基礎。
以教育公益性提升社會融合力
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度,對公立學校實行免費教育,以確保教育的公益性。新世紀以來,《國家教育報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全球教育縱覽》以及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結果等紛紛直指德國教育體系的最大痼疾:個體學歷與家庭背景之間的高關聯度。2005年底,默爾克上任伊始便打出教育政策“組合拳”,聯邦德國歷史上首次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教育投資工程體系。
在幼兒教育領域,德國實現了從增量式的《兒童日托機構促進法》到提質式的聯邦“早期機會”計劃與《兒童日托優化法》的跨越;在基礎教育領域,2020年對已經實施17年的校內課后服務計劃“教育與照料:投資未來”擴量增效,并推出德國史上最大的校外課后服務項目“文化強國 教育結盟”,并發布分別針對資優生與后進生的“中小學培優”計劃與中小學強校倡議;在高等教育領域,為滿足高漲的深造需求而于2006年出臺高校協議,由擴招、科研能力強化、教學質量提升三大支柱組成;在教師教育領域,2013年啟動的“教師培養質量攻堅計劃”助力師范教育創新;在教育治理領域,始于2006年的國家教育報告制度完善了基于國家教育標準的國家教育質量監測機制。
2021年底朔爾茨政府執政后,重在實施上屆政府最后一項大型教育計劃“后疫情時代青少年兒童追趕行動計劃”。這項投資20億歐元的計劃包括四大板塊:彌補由疫情落下的主課學業;促進兒童語言發展;支持寒暑假計劃與校外課后活動;資助青少年社工與德意志青少年基金會。當前,朔爾茨政府正在推進文化多元化,如德國大學的多元化倡議、移民家庭學齡前聯邦項目“兒童融入社會的課程:未來基石”。當務之急的聯邦計劃“起點機會均等”卻尚未站上起點。
以教育終身性提升全民學習力
德國終身學習發展較早,1951年創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便坐落于德國漢堡。“教師教育之父”第斯多惠率先倡導教師專業成長。終身學習遍及全民,教育信息化勢在必行。默克爾2011年提出“工業4.0”倡議以迎接數字化浪潮,德國政府2013年即出臺“工業4.0”戰略,提出強化數字化學習技術研究并運用于職業可持續發展,繼而于2016年發布《數字化戰略2025》,推出包含“在人生各階段實現數字化教育”的十大戰略部署。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僅位于歐盟27國第13位,僅9%企業運用人工智能,計劃與行動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對此,默克爾政府開啟教育數字化轉型,如“職業教育4.0”“高等教育數字化”“中小學數字教育協定”“終身教育數字化倡議”以及以數字化為重點的第二輪“教師培養質量攻堅計劃”,但因進展緩慢而無法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
新一屆德國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首條便是以數字化發展與創新推進國家現代化,數字一代的培育成為首要工作。德國政府在近4個月內接連創建旨在培養人工智能頂尖人才的康拉德·楚澤學院暨人工智能人才協同創新中心,在基礎教育四大課程集群分別設立數字化教學能力中心,發布首個開放教育資源戰略。今年8月31日,數字化啟航戰略問世,下設18個項目,包含國家在線繼續教育平臺建設與國家教育平臺建設兩大教育項目。該戰略強調教育的個性化與終身性,旨在到2025年推出“中小學數字化協議2.0”,完成數學、信息技術、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MINT)行動計劃2.0,發起數字教育倡議“編程女孩”,建成基于國家教育平臺的教育生態系統,持續監測全民數字教育。以此觀之,德國打造數字化校園的目標或能實現,但建設歐洲數字大學仍然流于暢想。
以教育戰略性提升國際競爭力
默克爾在國家教育戰略層面推陳出新,但成效因受制于聯邦制而乏善可陳。突破聯邦制羈絆,既可以強化教育的國家戰略性,又可以提升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默克爾政府2008年與2017年兩度推出德國教育科學國際化戰略,并打造出兩張教育名片:使德國成為非英語國家中最大的留學生接納國、把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打造成為德國最大的全球教育公共產品。默克爾政府于2013年設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協調機構與服務機構,分別于2013年與2019年出臺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既推動教育走出去,如2011年設立中德職教合作聯盟、2013年與歐盟簽署職業教育合作戰略宣告歐洲學徒培訓聯盟誕生,又推動師生走出去,如2017年啟動國家留學計劃“職教師生走遍世界”。
教育開放已經成為德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因默克爾16年任期12次訪華,中德合作更加深化。順應世界發展大勢,默克爾政府于2015年10月推出德國史上第一份教科領域國別戰略就是《中國戰略2015—2020》。新一屆德國政府既沿用2019年《歐中戰略展望》對中國的定位,更沿襲默克爾的對華路線。在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框架下,兩國教育優勢互補,如我國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模式與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進而著力培育雙方師生的“中國素養”與“德國素養”。默克爾以“德國,一片希望的田野”這份詩意為最后一屆任期擘畫一幅教育藍圖,而中德教育合作交流播撒的將會是構建新時代中德命運共同體的希望種子。
(作者單位系上海師范大學中德教育研究與協作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13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