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把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召開全國教育大會,印發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開啟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歷史新征程。
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系統回答了為什么辦教育、辦什么樣的教育、怎么辦教育、為誰辦教育、誰來辦教育等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來,教育系統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奮楫揚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
“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2012年11月17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對堅持黨的領導提出明確要求。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肩負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教育是16個“涉及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重大工作”之一。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就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九個堅持”重要論述,其中,“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排在首位。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高瞻遠矚的堅定論斷,為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確定了基調,起到了舉旗定向的重大作用。
十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更加完善。
“作為新時代我們黨引領教育事業全方位前行的‘關鍵行動者’,各層級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對進一步強化黨對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統籌和決策,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南開大學中國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望說。
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相繼印發,推動高校黨的建設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從試點推向全國。
十年來,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風清氣正的教書育人環境不斷優化,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自2019年4月以來,教育部陸續公布十批共72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不斷夯實學校各級黨組織和行政有關負責人責任,對落實不到位的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追責問責,打通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推進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我們的特色和優勢轉化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他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
牢牢把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一主線,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廣大青少年在學思踐悟中煥發新活力、展現新氣象。
如今,思政課已從“曲高和寡”走向“潤物無聲”,在廣大學生中成為有內涵、能“解渴”、合“口味”的“金課”,進一步筑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
教育面貌正在發生的格局性變化直接反映在師生精神面貌上。廣大師生衷心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前途充滿信心。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鏗鏘有力的口號,青春飛揚的臉龐,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動中,廣大青年學生發出時代強音,展現出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決心。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人民至上,推進公平
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縣考察時指出:“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多次發表相關論述。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強調“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系統準確把握新時代教育發展階段性特征,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普及,進一步擴大人民群眾受教育機會。
2012年時,不少地方面臨“入園難、入園貴”難題。有的家庭為了給孩子搶一個入園名額,甚至提前一年就要去幼兒園“占坑”。
對此,教育系統連續實施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圍繞破解“入園難”,不斷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確保“有園上”;圍繞破解“入園貴”,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實現“上得起”。學前教育資源總量迅速增加,資源結構發生格局性變化,基本滿足了老百姓在家門口入園的愿望。
5年前,廣西打響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戰,明確了139所高中階段學校建設項目的詳細時間表和路線圖。5年后,廣西全面完成了普及攻堅各項目標任務,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
“我們走出了一條西部民族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新路子!”廣西教育廳副廳長李清先自豪地說。
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1.4%,十年提高6.4個百分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教育公平正乘勢而上,向著“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的愿望邁進。
青山腳下,操場嶄新,宿舍里熱水供應,教室里網絡通暢。
誰能想到,數年前,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還是老舊模樣,校園只有一棟稍微像樣的教學樓,教師宿舍老舊,食堂又小又擠。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大山深處的中益鄉小學。他指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保證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保持在4%以上,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穩步推進,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逐步縮小,高校招生持續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傾斜,學生資助制度不斷健全,更多孩子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現在村里最美的建筑是學校。”中益鄉小學校長劉斌說,“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陽光。”
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服務學生學習、服務教師備課和教學。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只要能上網,就能享受最優質的教學資源。
在中益鄉小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動情地說:“我就希望看到有這樣扎根這里的一批鄉村教師,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家鄉培養這些優秀的后代。你們做的工作很有意義。”
如今,隨著全國范圍內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持續推進,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逐漸形成。
“這幾年,學校的老師多了,教育質量也在提高。”江蘇連云港市柘汪中學教師王篤智說,學校在校生已經回升到3000多人,不少學生都是從縣城回流的。
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直接反映在勞動力素質提升上。2021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不斷提升的國民素質,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為民族復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人民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教育發展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
伴隨著教育公平的陽光灑向祖國大地,一個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正在形成,教育發展成果必將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立德樹人,全面改革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刻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在多次與師生的親切交談中,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與實現途徑:“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中小學德育工作體系得到系統構建;義務教育三科教材在全國統一使用,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各地建立勞動教育實驗區、研學旅行實驗區、家庭教育實驗區等“基地”,成為學生陶冶情操、增長才干的育人載體……立德樹人滲透在課堂里、教材中,為學生擦亮了人生底色。
“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聲音擲地有聲。
廣西凌云縣泗城鎮覽金小學傳來了孩子們參加8分鐘趣味往返跑時的歡笑聲;從重賽事到重培養,從重成績到重素養,從重尖子到重普及,廣州市中小學不斷推進學校美育可持續、常態化、高質量發展;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穩步上升,優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
2022年秋季開學,勞動課正式寫入中小學課表,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開學第一天,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涼風小學把“開學第一課”搬到了稻田里,學生們通過收割稻谷、打谷子、背稻谷、拾稻穗、曬谷子等實踐,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字字千金,已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路標。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全文發布,鮮明提出“雙減”方略,同時針對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提出“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
“不上培訓班,孩子的暑假生活更豐富了,作業量變少了,玩手機的時間也少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增多了。”來自湖南省慈利縣龍潭河鎮中學的家長謝女士感受到明顯變化。
“大班孩子流失的現象減少了。”在山東省濟南市,一位幼兒園教師注意到,原本每到大班最后一個學期,班里都會有退園去上幼小銜接班的孩子,今年這一現象消失了。告別了校外培訓機構,家長們把更多注意力轉向了家庭教育。
課堂更高效,作業設計更科學,課后服務水平質量更高,家長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生態得到重塑,“雙減”政策以雷霆萬鈞之勢,撬動了教育教學整體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遵循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著力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深化改革對于教育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任務、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系統抓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地,加速破除“唯分數”“唯升學”等頑瘴痼疾;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9個省份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藝術體育類高考招生進一步嚴格規范,高職院校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比超過60%,促進公平、科學選材、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修訂,新時代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持續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問責機制和常態化督導,真正使教育督導“長牙齒”。
縱觀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的十年,一些長期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層改革創新的經驗做法不斷涌現,不斷激發、釋放教育發展的活力。
“要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
凝心聚力,投身偉業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鮮明指出,“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
十年來,我國加快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
隨著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穩步提高。
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不斷提高,“以本為本”“四個回歸”深入人心,“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制度硬起來、質量高起來”成為高等教育戰線的普遍共識。
“新經濟催生新職業,新職業召喚新專業,職業院校新增專業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王紅軍介紹,作為國內首家公辦職業本科高校,2020年至今,學校“上新”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大數據與會計等23個專業。
面向市場、服務產業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十年來,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兩次調整專業目錄,淘汰落后專業108種,升級和補充專業1007種。目前,全國職業學校共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2萬余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有力支撐了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突飛猛進,十年來,高校主動將自身發展的“小邏輯”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
清華大學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成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圍繞航空發動機關鍵技術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成立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布局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預防醫學等學科方向,成立集成電路學院,聚焦7nm及以下工藝節點三個“硬骨頭”領域,打造自強之“芯”。
北京大學持續加大對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同時加大對“臨床醫學+X”“碳中和+”“數智化+”“數字與人文”等重大交叉領域的支持力度,持續激發科研新范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要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十年來,教育系統堅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推動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社會體系、科技體系有效對接。
近十年,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有力引領了文化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建設。
在這片煥發無限生機活力的古老大地上,有可親可敬的教師,有朝氣蓬勃的學子,有賡續傳承的精神。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教育戰線必將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創造新的發展奇跡。
本報北京10月14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15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