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兩會訪談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教育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中應該如何發力?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怎樣開展才能形成振興鄉村教育和教育振興鄉村的良性循環?
3月9日,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副校長賀穎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教育戰略與宏觀政策研究所所長吳霓,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訪談錄”,就相關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教育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應有內容與必然要求
記者:2020年,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教育脫貧攻堅取得了哪些有效經驗,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哪些基礎?
吳霓:一是教育脫貧攻堅為鄉村教育的整體發展指明了政策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通過發布職業教育、推普脫貧、對口支援等配套文件,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脫貧攻堅政策體系。二是教育脫貧攻堅通過強化“義務教育有保障”資金投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奠定了鄉村教育振興的物質基礎。三是教育脫貧攻堅構建了精準識別、精準脫貧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了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全方位的教育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奠定了鄉村教育振興的組織基礎。四是教育脫貧攻堅促進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鄉村教師結構得到優化,鄉村教師來源更多元。五是教育脫貧攻堅動員了廣泛的社會力量,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軍隊等都積極參與教育扶貧。六是教育脫貧攻堅奠定了鄉村教育振興的文化基礎。
賀穎春:以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為例,學校在管理機制、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改革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第一,通過創新管理機制、修訂會議制度、完善重大問題決策制度,形成了“總支引領力、支部戰斗力、黨員執行力、師生凝聚力、學校發展力”的全面躍升。第二,自2016年開始,學校與發達地區優質學校建立合作,利用線上優質資源,全面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及專業能力,教學質量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基礎教育原來生源外流、跨縣區擇校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第三,教育脫貧攻堅促進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從2015年至今,通過人才引進、“特崗計劃”等政策引進教師,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師資保障。第四,結合牧區實際,實施“三免兩補”15年免費教育政策,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記者:“十四五”時期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鄉村振興離不開高質量的教育,我們該如何認識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意義與作用?
吳霓:首先,教育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應有內容與要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然以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為基礎性支撐。其次,從教育的目標與功能來看,教育的發展影響著現代鄉村建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手段。從政治領域來看,教育能夠為鄉村社會發展培養治理人才。從經濟領域來看,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能夠為鄉村社會積累人力資本。從文化領域來看,教育是傳承、更新、創造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個體發展來看,接受教育是影響個體社會化、實現人生價值、獲取個人收益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
賀穎春:與脫貧攻堅相比,全面落實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標準更高、范圍更廣,從解決絕對貧困轉向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教師隊伍能力建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我的提案就側重在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之下,加強自然教育體系建設,要讓青少年走進山水林地間實地考察、學習、體驗,激勵青少年參與保護自然的實際行動,借力國家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推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五育”并舉、優質均衡,全面推進鄉村教育發展
記者: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要求之間還存在哪些差距?面對這些差距,民族地區教育具體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吳霓:在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整體偏弱,影響教育的持續發展;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亟待推進,教師資源配置數量、質量和結構還存在區域性失衡。面對這些差距,應從以下4個方面發力。第一,強化組織領導,形成教育系統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機制。要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形成教育系統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機制,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第二,精準分類施策,構建較為完善的鄉村教育共同體。第三,借力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需求。第四,發揮教育數字化優勢,提升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助力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
賀穎春:黨的十八大以來,肅南地區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免費教育得到全面落實,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對標鄉村振興的教育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以肅南一中的發展來看,學校的“雙減”工作還需進一步整合創新,教育評價體系還需要深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此基礎上,學校一是積極創新勞動教育形式,開辟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把課堂延伸到田園,將勞動教育具體化、課程化、生活化;二是堅持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創新開展健身操、八段錦等特色大課間活動,幫學生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能;三是堅持“以美立人”,重新規劃和整合繪畫、器樂、舞蹈等社團活動,推動美育日?;?、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記者:優質均衡已經成為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請賀委員從學校管理者角度談一下,如何讓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助力?
賀穎春:首先,發揮縣中的優勢,以肅南一中作為基地校,建立縣、鄉、校“三級教研網絡”,組建教學研究共同體和教師成長共同體,通過“網上推門聽課”“網絡教研”“網絡培訓”等多種方式,帶動全縣教師的學科教研工作,促進教育教學水平整體提高。其次,縣城學校要積極承擔起全縣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責任,與各鄉鎮學校形成“捆綁式”協同發展的新模式,通過短期置換交流、傳幫帶、聯校教研等形式,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有效改善學科結構性短缺、學科教研力量薄弱等問題。再其次,建立健全城鄉學校對口幫扶機制,形成“強校帶弱校、城校連鄉校、鄉校幫村?!钡牧己脩B勢。
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中的教育力量
記者:職業教育發展是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吳所長,我們該如何認識職業教育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中的地位?
吳霓:職業教育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緊密的類型教育,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作用巨大。第一,職業教育能培養留得下、靠得住、用得好的鄉村振興人才。數據顯示,近70%的職校畢業生在縣市就近就業。第二,職業教育在鄉村職業培訓方面大有可為。近年來,職業院校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了城鄉間人才培養合作交流,培養了愛農村、懂農業、精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和新型農業職業者。第三,職業教育能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條。
記者:教育發展離不開教師,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民族地區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該如何加強?教育該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賀穎春:要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是拓寬培訓渠道,提高培訓質量。學校立足校本培訓,分類、分科、分層設計的教師培訓模式,將通識性培訓與專項培訓相結合,以需求為導向,分類進行專項培訓。二是抓住“瓶頸”學科,提高理科教學質量。三是強化骨干管理,發揮“頭雁”作用。實行教師梯次成長管理模式,加大對骨干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和“傳幫帶”作用發揮的考核力度,發揮省市級骨干教師在教師培訓、基層送教、“三區”支教中的作用。
吳霓: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對于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培養,教育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兼顧專業型、技能型等實用人才和創新型、復合型等高端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高校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的引領和服務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全面服務鄉村的人才需求。同時,通過教育對口幫扶持續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記者: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該怎樣通過教育增強鄉村教師與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讓鄉村振興更有文化內涵?
賀穎春: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青少年更加全面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視角和跨文化理解力。在國家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保障和支持下,強化教師專業發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縣域民族教育研究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從根本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培養具備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的新時代高質量鄉村振興建設者。
吳霓:重塑鄉村教育對象的文化認同,幫助學校師生樹立文化自信,重塑鄉村精神文明與社會團結顯得尤為必要。一是深挖以“地方性知識”為基礎的鄉村教育內容,尋回“鄉土性”文化。二是將鄉土文化認同的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機融合,弘揚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三是打造以“地方性文化”為基礎的鄉村教育路徑,共促鄉村文化振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