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當前,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呈現出哪些特點和趨勢?如何幫助殘疾人大學生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引人關注
中國殘聯發布數據顯示,今年,我國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將達到31843人,比2022年多2294人,創歷年新高。2019年,普通高等院校錄取的殘疾學生總量共有12362名,與2009年相比增長87.7%。隨著越來越多的殘疾人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愈發引人關注。中國殘聯就業服務指導中心主任賴偉表示,與健全大學生相比,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存在就業穩定性差、職場融入難、社會接納度低等困難。
鄭州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院長高宏曾對6所高校的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過研究,他發現,盡管不少殘疾人大學生畢業后會在大城市實現就業,但70%的畢業生月平均收入僅在3000元左右,大多數殘疾人大學生依然從事技術含量低的工作。“由于對工作滿意度低,殘疾人大學生的職場發展可持續性較差,流動性更強。”高宏說。
采訪中,不少企業代表和教師認為,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學歷層次高于企業所需等原因,是殘疾人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說殘疾人大學生對工作期待過高,其實還是在潛意識里對他們有一些偏見和歧視。其實,幾乎每名大學生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都有理想化的期待。”在華東師范大學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長鄧猛看來,今天,殘疾人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和關鍵,依然在于“公平的機會”的獲得。“也就是說,社會能不能給予殘疾學生平等的就業機會,沒有偏見、歧視地對待他們。如何真正地為殘疾人提供支持,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和潛能,這是非常重要的。”鄧猛說。
技能提升是殘疾人更好實現就業創業關鍵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殘疾人口大省。河南省殘疾人聯合會就業中心主任王鴻飛介紹,2022年河南省高校殘疾人畢業生達到2441人,居全國第一。如何幫助殘疾人畢業生實現充分就業?
缺乏實習實踐機會、職場競爭力弱是殘疾人大學生在求職中面臨的主要短板。近年來,河南各級殘聯通過“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幫助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提升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近日舉行的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就吸引了河南全省370名殘疾人選手參與,不少高水平參賽選手就是來自高校的殘疾人學生。
“技能提升是殘疾人更好實現就業創業的關鍵。”在中國殘聯副主席、副理事長程凱看來,殘疾人大學生就業難背后有著共性原因。例如,大專和本科教育的就業導向還不夠強,存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方式和勞動力市場不匹配等問題,殘疾人高等教育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出就業導向,提升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
“去年,我們學院的平均就業率是91%,盲殘生的就業率達到了95%。”河南推拿職業學院院長彭新介紹,“就業率高的秘訣,就在于我們始終聚焦學生中醫推拿技能的提升。僅圍繞中醫推拿,我們就開設有6門課程。”
而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則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將企業真實項目、導師資源引入校園,把課堂與實習融為一體,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產教融合工作室教學模式。
鄭州市黃建鵬非遺淡彩烙畫工作室負責人黃建鵬,已經帶了3屆殘疾人學生。每年他的工作室都會通過擇優錄取,與實習表現良好的殘疾人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
“目前,學院和4家企業建立了工作室教學模式,實現了人崗的有效轉化和對接。”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特殊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陳潔說。
殘疾人大學生體面就業需全社會協同促進
實際上,在某些就業環境中,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具有比健全人更加有利的就業優勢,同健全大學生一樣,是社會財富的重要創造者。
一手拿著鼠標、一手操作觸控板……3月16日,在河南省第七屆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二屆殘疾人展能節上,聽障人士、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畢業生楊曉楠顯得格外不同,盡管身邊人頭攢動,但他安坐一隅,一幀幀地進行著動畫分層操作。
“這是一份特別細致的工作,需要能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楊曉楠所就職公司的負責人劉金晶表示,隨著了解的深入,殘疾人大學生憑借對工作的投入、認真和負責,贏得了公司內外的普遍好評,殘疾人大學生不僅能和健全人一樣完成工作任務,甚至還能做得更好。
在殘疾人大學生就業需求座談會上,程凱也認為,必須承認,在市場化為主要就業導向的今天,殘疾人大學生會經歷更為殘酷的競爭,因此要給予特殊群體更多的支持和幫扶,為殘疾人就業創業營造更好的環境。“用接受高等教育來幫助殘疾人提高就業競爭力,用主動就業來實現人生精彩,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也決不能落下殘疾人群體。”程凱說。
隨著社會各界對殘疾人大學生就業能力和潛力的認識不斷提高,殘疾人大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賴偉表示,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崗位得到了進一步拓展,更多殘疾人實現了更高層次、更加靈活的就業。
“科學技術對殘疾功能障礙有一定的代償,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經濟進步也讓很多原來不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崗位,變得適合殘疾人,今天,更多的殘疾人大學生可以在家或者直播基地等多種就業環境中就業,實現自立和人生價值。”賴偉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21日第3版 版名:新聞·要聞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