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市教委牽頭,河南、廣東等6省市300余名教研員、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等共同參與,歷時兩年研制的小學、初中48冊高質量基礎性作業經過試用、完善,正式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線,供廣大師生免費使用,為我國基礎教育“雙減”工作再添新舉措、再展新招式。
此次上線的涉及小學、初中學段的語文、數學等8個學科段高質量基礎性作業,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在更好適應學生共性要求的基礎上,全面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核心素養導向。毫無疑問,使用好基礎性作業對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高質量作業上線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高質量基礎性作業堅持育人為本和學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從作業的設計和管理上,實現了課堂與課下、學科知識與綜合能力等方面的雙向互動和有機結合。根據作業所創設的不同情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心理特點、學習風格、學習準備程度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興趣特長,選擇更符合主觀愿望的完成方案,這也恰是基礎性作業相較于傳統作業作出的新改變。針對以往學生被動完成作業的情況,基礎性作業要求學生預先設定合理的作業目標,對完成作業的時間和環境進行合理規劃,結合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完成作業。在這一過程中,基礎性作業將充分體現出學生個體間的差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表達個性的機會,進一步突出學生對作業的控制權,進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和發展。
高質量作業上線有利于實現教學相長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基礎性作業聚焦大單元設計,以大單元為單元對作業的“目標”“內容”“形式”“適應性”進行綜合考慮,對課時作業時間的結構性、整體性和銜接性進行了統籌安排。不僅如此,基礎性作業一改傳統作業的“功利化”“短視化”和學練“分裂化”的弊端,將教、學和學、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完成基礎性作業,學生能夠真實地了解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作業的完成情況也有利于幫助老師診斷學情。老師利用基礎性作業從橫縱雙向維度進行課時的設計、調整,也將進一步鞏固、拓展學生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大單元作業的結構性、系統性和進階性優勢。通過教、學的雙向互動,基礎性作業能夠有效地將課堂講授延伸到作業練習中,實現課堂教學和學習效果檢驗的無縫對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成長的共同提升。
高質量作業上線有利于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完善和發展。基礎性作業更加注重情境的創設和同一課時不同作業、不同課時作業之間的整體性聯系,突出作業與生活、現實的有機結合。基礎性作業將“五育”巧妙融合,更加強調真實生活場景的融入,要求家庭和社會的參與度更高。一方面要求家庭的有效參與和為學生拓展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完善的公共服務、環境和設施,來實現學業任務和社會實踐的有機融合,不斷增強社會在服務學生成長中的責任和意識。家庭成員通過參與學生綜合作業的完成,可以增進與學生的溝通和理解,有利于改善親子關系,更有利于營造學生成長的和諧環境。社會也能在學生綜合作業完成的過程中發現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加快相關工作的完善和整改,進一步增強社會治理的效能。
(作者系鄭州輕工業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7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