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注: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開學伊始,在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教育云平臺的名師工作室內,山東省特級教師、臨朐縣第一實驗小學語文教師袁麗,正在主持三年級語文教材《棗核》的課程資源編制。同步登錄工作室的除了縣內的6名教師外,還有遠在濟寧市泗水縣的九山鎮白沙小學教師胥昊,2個多小時的時間里,他們一起線上研討、交流、互動,共同完成了這節課程的資源編寫、上傳工作。
“7月一放暑假,我就回了濟寧老家。有了這個云平臺,即使在老家,我也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一次不落地參加了研修活動。所以,開學也能跟上最新教研活動。”胥昊感慨地說。
針對城鄉學校教研水平、課堂教學水平等不均衡問題,臨朐縣以高效課堂模式打造和優質課程資源研發為重點,全縣遴選優師,組建起43個縣級集體備課團隊,并在教育云平臺為每個團隊開辟工作室,讓教研備課活動隨時隨地發生。目前,已編制完成并投放到教育云平臺的課程資源2368節、優質課件2100余件。“我們團隊編制的資源,全縣所有學校都可以隨時抓取使用,在優質資源更大范圍共享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縣域教研水平和效度,鄉村學校教研水平層次低、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袁麗介紹說。
教育數字化作為解鎖城鄉教育均衡、一體發展的“金鑰匙”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加速器”,必須以配齊配全軟硬件設施為前提。近年來,臨朐縣靶向教育數字化全要素、全流程轉型,強化“網、云、端”設施建設,全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和校際差距,推動鄉村教育振興。臨朐縣先后新建成觸控一體機教室2460間、創客教室168間、無線校園42處,學生用計算機更新率100%,實現教育專網萬兆到校、千兆進班。目前,作為山東省智慧教育示范區,臨朐縣已有29所學校創建為濰坊市智慧校園。
“有了硬件設施,智慧教研、教學資源的融合與共享才能成為可能。”在臨朐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看來,作為優質教育資源拓面增效的“推進器”,教育信息化在推進教師學習方式變革、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教研教學水平等方面,越來越發揮出重要作用,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前,在臨朐縣小學英語名師網絡課堂工作室內,臨朐縣教科院教研員于化紅指導成員集體備課,沂山小學英語教師謝銘面對屏幕,跟隨著專家的指導和節奏,一個兼具新穎性、實用性的教案便新鮮出爐了。
“我當教師4年了,回顧這幾年的成長歷程,特別感謝縣里的這個網絡教研平臺。在這里,不僅能便捷高效地與學科名師進行交流研討,還可以把自己錄制的課堂播放出來,接受大家的會診,非常有利于個人的成長進步。”謝銘高興地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臨朐縣積極拓展教育云平臺的網上教研功能。通過開辟“學校團隊”“名師工作室”等教研板塊,讓全縣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的教研活動以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平臺上展示,有力促進了城鄉間、校際間、學科間的互學、互動。在此基礎上,該平臺還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立鏈接,為教師在線觀摩“一師一優課”、開展同課異構等提供便利。今年以來,全縣各網絡工作室開展集體備課1205次、互動教研670次、網上聽課713次,真正讓“屏對屏”研修成為學科教研、教師成長的“灘頭陣地”,推動城鄉教師智慧資源共建共享共成長。
這樣的網絡教研只是臨朐縣智慧教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臨朐縣立足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全面抓實互動網絡課堂、名師網絡課堂、名校網絡課堂“三大課堂”建設工程,在全縣11處鎮街建成25處互動網絡學校,形成以城區優質學校為中心校、薄弱學校為受助校的同頻互動教學模式,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便捷、高效地向農村和邊遠地區擴散,實現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師生互動。點亮大屏、連接網線,有了教育數字化的加持,鄉村學校學生便能突破時空限制,同步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目前,各學校開展互動課堂教學930節,1.6萬名偏遠學校學生受益。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夯實數字教育資源和服務供給,構建起全過程、全要素、全時空的智慧教育環境,全領域賦能教育教學改革,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滿足教師差異化、多元化、動態性的專業發展需求,讓教師專業成長搭上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快車,讓城鄉孩子共享數字教育紅利,持續促進教育公平和優質均衡發展。”張學表示。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1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