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2023年7月,中國科協、教育部印發《“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具有實踐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特征,集中體現了科學向善的價值追求和中華文化的精華凝練,是當前我國科技界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為促進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及與世界科技文明與時俱進的交流交融提供了精神動力。
科學家精神具有實踐性特征。實踐性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特征。科學家精神生成于科學工作者或科學共同體探索客觀規律的研究實踐,是小科學、大科學及超大科學建制下科研共同體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敢于回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新形勢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科學家精神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相結合,弘揚求真求實、造福人類,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偉大實踐。
科學家精神具有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科學家精神的鮮明特色。中國共產黨尊重勞動、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把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播種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大潮之中。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征程中,黨帶領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經歷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非凡旅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貢獻了重要力量。
科學家精神具有人民性特征。人民性是科學家精神的顯著標識。愛國主義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永恒底色,他們懷揣科學救國報國、興國強國的熱忱,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踐行人民科學觀,形塑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等精神氣質,轉化成為凝聚科技強國偉力的重要引擎。“祖國和人民的憂就是我憂,祖國和人民的樂就是我樂”的價值抉擇延展為“振興中華,用我輩之責”的現代擔當,“科學為西方富強之源泉,救我垂絕之國命”的理性反思升華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的行動指南。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是遵循創新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系統觀和方法論,審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癥結,破解人才引領驅動尚不足、科技自立自強待提升的現實迫切性問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全面融合了教育、科技、人才的育人元素,我們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國家戰略人才隊伍,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為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引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用好用活國際各類人才,形成規模大、結構優、素質良的人才隊伍和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形塑天下英才匯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弘揚科學家精神,要聚力國家戰略需求,破解對焦不準問題;增強自主創新,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性,解決結構失衡問題;推進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擺脫科技投入效能不高困境;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四鏈”深度融合,改善效率偏低現狀。
科學家精神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展現中華文化立場、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有助于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滋養和傳承,是傳播科學家精神的有力支點和自信底氣。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培育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風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正在重塑。舉世矚目的中華科技成就以文明形態、中國動力展現于全人類社會,映射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特有的愛國情愫、創新素養、求實作風、奉獻意識、協同精神和育人情懷。
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協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科學家精神,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融合發展,立體呈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進行自主創新、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智慧與自覺。
(李成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孟男單位系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思政課專項“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研究”[21VSZ035]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2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