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是世界舞臺,一端是中國力量。
當地時間11月9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第42屆大會通過了在中國上海設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研究所的決議。
這是教科文組織一類中心首次落戶中國,也是在歐美之外首個全球性一類中心。
為什么選擇中國?
不如從上周的另外兩件事上一窺究竟。
其一,11月6日至7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在重慶舉行。這場全球矚目的科技盛會可謂碩果累累——發布《國際科技合作倡議》,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啟動4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專項合作計劃,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
習近平主席向大會致賀信。他指出,中方將弘揚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交流,與各國共同挖掘創新增長潛力,激發創新合作潛能,強化創新伙伴關系,促進創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其二,11月10日,教育部發布消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再次升級。新的平臺支持多種終端使用,支持教師備課授課,新增習題資源及組卷功能。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以來,這樣力破痛點的迭代升級已經歷數輪。僅一年多,平臺覆蓋世界最大規模線上用戶,匯聚世界最大規模數字資源,提供世界最大規模教育服務,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迅猛,世界有目共睹。今年9月,平臺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就是最好的證明。
兩件事背后有著一致的內核。中國高度重視科技進步,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并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近年來,我國對于STEM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部署。一系列改革動作也都遵循著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通的邏輯。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啟動,強調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基礎教育方面,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旨在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中小學科學教師培訓明顯增加并系統化,今年啟動的“國優計劃”同樣旨在培養科學教師新生力量。
中國在推動科技與教育發展上如此強大的魄力與能力,與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的宗旨高度契合。其主要職能就是要促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從幼兒到成人各個階段包容、公平、適切和優質的全民教育。
所以,在中國設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水到渠成,眾望所歸。
喜訊傳來時,有一處細節同樣令人關注。據報道,教科文組織大會教育委員會審議決議時,會員國爭相發言,創下大會單項議題發言國數量紀錄。會議主席宣布決議通過時,會場響起長時間熱烈掌聲,各國代表紛紛向中國代表團表示熱烈祝賀。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中國展現出大國擔當,樂于將中國經驗、中國智慧與世界共享。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1月1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所說的,中國將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及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13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