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 農村中小學教研體系建設②
崇明區地處上海市遠郊,近年來,全區人口呈現流出趨勢,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數明顯下降。2023年崇明區幼兒園小班招生數較上一年減少8.8%,2022年區域基礎教育(含職校)在校學生數僅為2000年的52%。盡管崇明區不斷調整區域教育資源布局,但人口規模的下降,導致鄉村小規模學校(生源數在200人以下)教研氛圍薄弱,給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帶來極大挑戰。
針對鄉村教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崇明區積極實踐適合區情的教研模式,不斷探尋契合鄉村特點的教研文化建設路徑,努力打造國際大都市中的鄉村教育現代化“崇明案例”。
促進鄉村教研轉型升級
教研工作是保障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崇明區根據區情創新教研方式,積極發揮教研工作在推進課程改革、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發展、服務教育決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立三級體系,實現教研全覆蓋
崇明區基于崇明三島地域面積大、學校離散程度高的特點,教研工作堅持問題導向,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教研業務機構為主體、中小學校為實踐基地、相關條線通力協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一是做強學科教研,提升教師業務素養。崇明區研發“切口小、指向明、視角新”的研修課程,通過聚焦教育教學實踐的真問題,開展研修學習與案例分析,使學科教師更加明晰教育綜合改革的方向。2020學年起,區教育學院成立學科“1+N”工作坊(“1”為蹲點學校初高三備課組,“N”為鄰近同類學校初高三學科教師或教研組長)。工作坊教研活動中的問題,源自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通過與教研員和學科骨干的教學研討得以解決。
二是做實學區教研,助力學校改革發展。根據地理位置就近原則,崇明區將全區三島6個學區整合為“崇西、崇中、崇東、長橫”四大學區,覆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建立“區域—學區—學校”三級教研工作體系,實施上下聯動、運行高效的立體化教研工作新機制。一方面,采取三級聯動教研管理模式,加強全覆蓋教研的橫向聯動與縱向深入,教研活動由“點對點”走向“點帶面”。另一方面,實施“2+X”攻關項目(“2”是各學區必選項目,“X”是各學區結合自身特點確定的特色項目),深入推進“義務教育緊密型學區化和集團化建設”“崇明農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育人體制機制創新”等學區必選及特色項目,努力破解崇明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學區各校共同進步。
三是做細校本教研,增強教師獲得感。區域層面要求學校不斷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為讓教師在高質量校本教研中的深度學習真實發生,區域層面持續開展“浸潤式”教研,探索推進“三個保障機制”(即與蹲點學校簽約,結對基地學校,實施教研員課堂執教工程);通過組建研修工作坊,創設包括理論學習、課堂實踐、教研展示等研修課程;實施“兩個評價”(即教研過程評價、教研效果評價),促進校本教研逐步實現主題有高度、主線有廣度、主講有深度。
推進循證研究,探索教研新路徑
為使教學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崇明區把循證教育理論應用于系列教研活動,開展基于數據的多維互證,從日常教育教學中聚焦真問題,開展基于經驗和證據的教研決策與教研過程,積極探索有效的區域循證教研行動新路徑。
一是開展問題導向的循證教研。以識別與界定教育教學需要破解的真實教學問題作為循證教研的起點,根據聚焦問題設定目標,追溯相關證據,分析、辨別、批判、評估證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運用證據診斷、反思、整合到實踐,在實踐中收集證據支持行動改進、評估效能并構建新證據等基本步驟,通過證據與經驗、研究與實踐相互融通、共存而生的螺旋上升、循環漸進過程,不斷推進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解決,提升教研品質。
二是實施大數據賦能的循證教研。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崇明區積極探索指向大數據賦能的循證教研新范式。以大數據為證據來源,通過挖掘和洞察復雜數據背后存在的聯系與規律,實現精準決策,促進教學改進。目前,循證教研實踐基地由1所學校輻射至實驗小學、實驗中學、揚子中學等3所實驗聯盟學校,通過以點到面撬動校本教研之變。
創建實驗聯盟,互聯互通共發展
自2020年5月成立教育學院實驗聯盟學校以來,區域實施“一核兩翼三聯通”的一體化推進模式(“一核”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核心理念;“兩翼”指守好課堂主陣地與鍛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三聯通”指課程、課堂、教材聯通,區域、學校、基地聯通,教研、科研、師訓聯通)。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舉措:一是選派教研員入駐學校。近兩年,區教育學院實驗聯盟共有14位教研員與30位結對教師組成合作研究共同體,探索教研員與教師專業協同發展之路。二是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如推進“‘崇’尚閱讀”項目,構建區中小幼系統化閱讀課程體系。三是打破學段壁壘。實施中小幼四個學段實驗聯盟研修模式,實現跨學段、跨學科教研格局。四是開啟教研員與教師任職“旋轉門”。通過院校互派干部跟崗學習,建立兼職教研員聘任制度。
大中小一體化,打通學段縱貫線
學段銜接是基礎教育領域一直關注的難點問題。崇明區著眼學生發展的全程視野,統籌全學段資源,探索構建縱向層層遞進、橫向密切配合的大中小一體化教研模式。這一模式有三個特點:
一是以高校資源為依托。通過與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數理學院等合作結對,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通過構建教研共同體,同向同行推進教研協同發展。
二是以科研項目為引領?;诟咝:徒逃龑W院實驗聯盟學科聯合教研共同體,組建由高校與學院、師范生與教師緊密協同的專人專班,以科研項目為引領,展開系列化、進階性、深層次的持續研討,為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創設新通道。
三是以數學學科為試點。2023年,上海師范大學數理學院與崇明區教育學院簽訂數學教師協同培養合作協議,通過數學學科試點先行,為區域探索大中小聯合教研的實踐模式提供有益嘗試。
如何提升鄉村教研質效
鄉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師資配備、生源現狀、教育觀念等與中心城區存在較大差距。若一味照搬中心城區的教研模式,必然影響鄉村教研工作的實效性。鑒于此,鄉村教研的重點是如何探索出一條適合鄉村實際的教研模式,避免生搬硬套“城區化模式”。
一要借力資源,增強教研主動性。區域教研機構要制定教研普惠政策,通過結對幫扶等方式,加大對鄉村教師的研修培訓力度,在公開展示交流等教研活動中向鄉村教師主動傾斜,增強他們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努力形成學區和集團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二要完善機制,確保教研實效性。區級教研機構應將鄉村學校教研覆蓋率和鄉村教師教研參與率列入對學科教研員的評價指標,對教研員到鄉村學校執教、開展聽評課研究等提出要求。同時,區級教研機構可建立教研員到鄉村學校蹲點制度,重視教研活動的統籌規劃,提升教研工作的實效性與創造力。
三要通過數字賦能提升教研參與度。教育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與教研深度融合是一大趨勢,這對資源相對匱乏、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鄉村學校尤為重要。因此,要進一步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提高教研質量、增進城鄉教育公平中的支撐作用。通過網絡學習空間開展主題教研,改變傳統教研方式單一、內容單薄的弊端,助力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區教育學院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05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