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活動和休息不僅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減輕學習壓力和疲勞,還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性能受到兒童身體狀態、周圍環境以及社交互動的密切影響。基于腦科學原理,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因素,使課間十分鐘更具教育學意義。
通過運動解放大腦認知
大腦與身體的關系是雙向的,身體不僅受大腦指揮,而且可以影響大腦。在課間十分鐘,一些低強度的身體活動,如簡單的站立,可以使大腦更加敏銳興奮。研究表明,使用站立式課桌的學生在任務參與度方面表現得更好,執行能力也得到增強。把玩一些小物件,如需要揉、擠、轉、滾和搓的小工具,也可以有效激發大腦活力。為什么把玩小物件有助于活躍思維?一是這些小動作能讓大腦處于一種積極情緒之中,在這種情緒狀態下,人們的思維往往更具創造性;二是這些動作簡單重復,只會占用有限的認知資源,不至于分心,又能屏蔽部分外部干擾,讓課堂學習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此外,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如散步,有助于提高大腦的清醒度和專注力;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如跑步,有利于提升創造性思維。
總體而言,教師要讓學生的身體在課間活動起來。坐著不動,并不是大腦最自然的狀態,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必須不斷向身體發出“不要動”的指令,才能保持身體不動,而那些指令都在耗費認知負荷。做小動作其實是對大腦的松綁,通過“動一動”釋放大腦認知,減少“不動”對大腦的負擔。
通過環境減輕大腦負荷
腦科學研究顯示,大腦在自然環境中能表現出更加平靜、從容的狀態。在自然環境中舒展身心,有助于恢復被耗竭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研究發現,人處于自然環境中一分鐘后,心率會逐漸放緩,呼吸更有節奏,大腦活動更為放松。相比于城市環境,兒童在自然景色中眨眼較少,表明自然環境對大腦的認知負荷較輕。因此,若想提高學習專注度,應該讓兒童更接近自然,運用環境因素減少上一節課給學生在認知上遺留下來的種種干擾,使其在后續的上課時間中更加專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在課間十分鐘,教師應積極倡導學生親近校園環境,呼吸新鮮空氣,沐浴溫暖陽光。在教室、走廊和樓宇設置綠植,有助于發展兒童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增強其課堂思維能力。
通過社交激發大腦活力
研究顯示,大腦在社交狀態下的認知過程和神經活動,與其在獨處狀態下是不同的。在社交活動中,大腦更積極、靈活,更多的大腦區域被激活。同時,課間休息形成的同輩文化對學生今后的社交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了積極促進課間休息對學生社交發展的作用,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游戲性、交往性和合作性的課間活動,引導兒童通過社交激發大腦活力。例如,組織一些交流合作類的課間活動,如桌面游戲、滾球互動、三人籃球等;設立不同主題的交往空間,如閱讀角、科技角和娛樂角等;開展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交往活動,讓兒童在互動中體驗純真和快樂,鍛煉提升思考能力。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12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