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集美大學新增科研經費3億元,連續4年穩步增長;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取得新突破。“現在取得的這些成績,和幾年前比有很大變化。”集美大學科研處處長蔡國榕說,學校為科研人員“松綁”,大家的積極性高了,成果自然多了。
學校到底從哪些方面為科研人員“松綁”?出臺了哪些措施?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改革管理制度
讓科研經費用好用活
“幾年之前,學校科研存在‘散弱小’的問題。科研項目中,‘打短工’的多,個體單干的多。”集美大學科研處副處長肖智強介紹。
如何突圍?學校聚焦深層次問題,著力解決科研管理條條框框太多、激勵作用不明顯等問題,相繼出臺《集美大學縱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集美大學橫向科研項目與經費管理辦法》《集美大學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為科研人員全面“松綁”。
為方便科研工作者專心科研,學校財務部門簡化報銷流程,主動上門服務,切實解決“報銷繁”的問題。學校財務處安排專人對口服務學院及相關處室,并在老校區的8個學院設立“報賬單據投遞箱”,報賬人員不用跑到總部的財務處,只要把報銷單據放進投遞箱即可。財務處每周兩次到學院回收報賬單據,并及時處理。教師登錄財務系統,足不出戶即可查詢自己的報銷情況。
“我們正在逐步實現‘報賬一次都不跑’,盡量減少教師們為報賬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學校財務處副處長丁卯琦說。
為把科研人員從報表、報銷等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學校實施科研財務助理制度,統籌聘請科研財務助理。學校明確,對于承擔國家重大(點)科研計劃的科研團隊,以及科研經費在500萬元及以上的科研團隊,可配備科研財務助理,由他們為課題組提供專業化服務。有了這項規定,報銷成為財務助理的事情,科研人員不必再為這些雜事費太多的心思。
《集美大學橫向科研項目與經費管理辦法》明確,除50萬元以上的設備費外,其他費用只要提供基本的測算說明,不需要提供明細。
“這就意味著,花幾十萬元,項目負責人就可以說了算。不用到處去打報告、寫請示了。”水產學院教師劉安說。
打破“論資排輩”
實施職稱評聘改革
學校提出,申報項目時,突出能力、實績、價值、貢獻的人才評價導向,打破以往過于偏重學歷、論文、資歷、人才頭銜、榮譽稱號等評價傾向。在職稱評聘上,學校也堅持這一導向。
2022年,34歲的青年博士陳柏屹被引進到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學院,成為該院海洋功能材料與智能防護技術研究團隊的一員。由于科研能力突出,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她就申報到多個項目,其中包括國防科工局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她主持的實驗室還獲批成立“先進海洋功能材料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打破“論資排輩”,讓陳柏屹在項目申請上如魚得水,同時在職稱評聘上,她也沒有受到“論資排輩”的影響。
《集美大學教師職務高聘條例》明確:“獨立完成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署名在《科學》《自然》等期刊,可不受任職年限和職稱級別限制直接申報(含越級申報)聘任教授職務。”按照這一規定,陳柏屹被破格聘為輪機工程學院第一位“特聘教授”。
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上,學校明確,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收益多,可不以發表論文作為硬性條件,直接聘任相關職稱。這就意味著,只要有“過得硬”的技術成果,不發論文或少發論文,也能評上相關職稱。
建立科研創新平臺
服務重點戰略任務
除了鼓勵科研人員申報具體的科研項目,學校還激勵教師合作,建立科研創新平臺,服務國家、省市的重點戰略任務。
《集美大學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運行管理辦法》明確,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創新平臺在立項建設期間,學校每年給予100萬元經費支持,考核優秀會有10萬元獎勵。
有了經費保障,有了靈活的管理制度,學校的創新平臺成果不斷涌現。
學校的“福建省水產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承擔了縱向項目400項、橫向項目170多項,獲授權專利107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90項,有7項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在學校的資金支持和人力支持下,該中心的研究緊貼社會需求,在魚類新品種推廣、大型海藻新品種推廣等方面取得良好效益。以大黃魚養殖為例,中心每年指導寧德市官井洋大黃魚養殖公司培育農業農村部審定的“閩優1號”大黃魚魚苗超過1億尾,新增產值5.04億元,新增利潤2.26億元。
科研成果有了收益,如何分配?學校明確:“科技成果轉化凈收益不超過300萬元的,科技成果研發人員可以分配其中的85%;超過300萬元的,科技成果研發人員可以分配其中的90%。”也就是說,科研成果收益大頭歸科研人員。
學校還實行研發人員在崗兼職、離崗創業和返崗任職,校企雙方專業人員交流任職的審批備案制度。教師有多項自由,一是可以到企業兼職,二是可以申請離崗創業,三是可以到企業任職,工作結束后,仍可以回校任教。
“科研經費改革之后,在實際操作上給予了科研人員更大空間,在精神上更加讓科研人員感受到‘減負’和信任,這樣既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又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肖智強表示,現在各學院實現科研工作從“單兵作戰”向“有組織科研轉變”。
“我們期待在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作出自己的貢獻。”蔡國榕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