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師幼互動能力提升③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關于“師幼互動”的考查要點提出,要理解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學習方式,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發現每個幼兒的優勢和長處,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其中,“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是教師與幼兒互動中非常重要的原則之一。
采取差異互動策略
差異是一種相較于普遍情況的特殊性,強調幼兒的個體差異,就是把關注點聚焦于幼兒的特殊性上。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涉及多方面,總體上可以歸結為“質”和“量”兩方面。“質”的差異指幼兒發展中的特質、傾向或表現形式的差異,“量”的差異指幼兒發展中某一特定能力或表現的程度、數量或水平的差異。
特殊性指的是一種特點、特性,而非好壞與優劣。樹立“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的兒童觀,需要教師摒棄功利(評優劣、好壞)的評價觀,以審美的態度面向幼兒,呈現獨立、鮮活、有特色的個體。
盡管多數教師都認同“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的理念,也能夠識別幼兒的差異,但受傳統教學過于重視幼兒發展階段性特征及班額大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如何基于差異與幼兒有效互動上,存在一些困難與誤區。第一種:采取“平均主義”調節幼兒差異,試圖使每個幼兒都達到某種平均水平。這可能導致部分水平高的幼兒“向下看齊”,水平低的幼兒依然“夠不著”。第二種:過度關注“優勢”幼兒,而對其他幼兒關注有限。第三種:包辦替代“弱勢”幼兒。這可能會削弱幼兒的自主性和學習動機,進而加劇幼兒兩極分化。
基于此,教師在與幼兒互動中,有必要采取差異化互動策略,以幫助每個幼兒實現最佳發展。
關注發展優勢
“優勢”不是在與他人比較中顯示“突出之處”,而是幼兒自身的獨特之處和閃光時刻。著眼優勢并欣賞鼓勵每個幼兒,對幼兒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至關重要。我們鼓勵教師將目光投向每個幼兒(尤其是在某些方面還需額外支持和關注的幼兒)的獨特之處和閃光時刻,基于優勢與幼兒互動。
案例1:搭一扇“不會倒的門”
建構技能稍弱的軒軒、怡林、鯨鯨3人一起搭房子。待圍墻和桌子搭好后,軒軒試圖將兩塊長條積木立起來作門框,但不成功。怡林建議將長門框靠著圍墻,終于成功。鯨鯨剛放上橫梁,豎立的積木就傾斜了。3人將門修好,軒軒不小心碰了一下,門垮了。重新修好后,他們選擇不再從門進出,而是圍在桌前玩起了“過家家”。
這時,教師佯裝去做客,故意把門擠垮了。3人熟練復原,并說:“周老師,你別從門進來,從圍墻進吧!”教師回應道:“啊?翻墻,不好吧。你們的門太小、太不結實了。”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找來更長更細的積木修好門。但進門時還是塌了。“太窄了。”鯨鯨說。幼兒增加門框寬度,又失敗了,他們開始相互指責。教師見狀,帶他們參觀旁邊小伙伴修的火箭,并問:“他們修這么高怎么都不倒呢?”軒軒很快發現,他們是用方塊積木搭的。“哎呀,我們也可以用那種木頭搭門嘛。”鯨鯨說。
說完,3名幼兒分頭找來方形積木搭建,終于成功。
軒軒、怡林、鯨鯨是中班幼兒,相較于其他人,他們的建構技能并不高,還沒掌握材料的形狀與穩定性間的關系,在架空上還存在困難。周老師并沒有急于干預或否定幼兒的選擇,而是看到了他們的堅持、專注與努力,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發現積木的形狀、受力面與穩定性的關系。這種互動方式能夠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學習者。
彌補發展弱勢
幼兒在每個領域的發展速度和程度會有所不同,有些幼兒可能在某個領域表現出色,而在另一個領域可能需要額外的支持和關注。教師不僅要幫助幼兒發揮優勢,而且要彌補幼兒的發展弱勢。
案例2:嘉陽的多米諾骨牌游戲
嘉陽喜歡有挑戰的游戲,但他固執,不太喜歡同伴加入他的游戲,還經常發脾氣。
一次,嘉陽嘗試用子彈頭從教室這頭排到那頭,毛毛也想加入,但嘉陽不同意。教師建議兩人分別從兩頭擺,在中間會合,嘉陽勉強答應。但前兩次都失敗了,他們一起討論原因,并在第三次成功了,這讓教師看到了引導嘉陽合作游戲的契機。
通過觀看教師播放的游戲視頻,嘉陽萌發了用所有材料圍繞教室做一個大圓的想法。教師問:“你需要同伴嗎?”嘉陽答:“需要,我一個人完成不了。”在教師的幫助下,嘉陽召集小伙伴,并介紹了計劃,得到許多幼兒響應。嘉陽很高興,他感受到了被接納與被信任。“挑戰大圓”任務最終在大家的合作中成功了。
不久,小杜和嘉陽一起擺三角形,眼看要成功了,小杜不小心晃了下桌子,瞬間,木塊全部倒下。本以為嘉陽會發火,沒想到他鎮定地說:“算了,沒事,重來吧,下次你注意點兒。”
嘉陽在認知發展、動手能力、學習品質上都非常突出,但理解、包容他人,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較弱。針對這一發展弱勢,教師基于嘉陽的游戲興趣“預謀”了一場需要合作的游戲。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嘉陽從不接受他人的加入,到與他人合作,并原諒他人的失誤。在游戲中,嘉陽既發揮了優勢,也彌補了弱勢。
支持多元發展
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興趣與發展需求,教師需要提供符合不同幼兒興趣、能力和需求的多元活動,以支持幼兒的差異化發展。區域游戲是回應幼兒不同興趣的差異化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豐富的區域游戲,實現這一愿景。
案例3:小宇老師的教室
為讓每個幼兒都能做喜歡的事,小宇老師的班里創設了六類環境。第一類是支持幼兒系統感知與體驗的環境,包括紙漿的秘密、紙創美工區及用紙做成的火鍋店;第二類是滿足幼兒社會角色模仿扮演的環境,包括娃娃家和照相館等;第三類是滿足幼兒操作和探究需要的環境,包括釘釘敲敲區、建構區;第四類是滿足幼兒藝術表達需要的環境,包括布藝區、繪畫墻;第五類是滿足幼兒親近自然、感知生命的環境,包括種植區、飼養區;第六類是彰顯幼兒成長過程、體現家長參與過程的墻面環境。
小宇老師充分考慮了不同幼兒的需求,以及同一幼兒在不同方面的發展需求,致力于為幼兒提供多樣化、豐富又充滿啟發性的學習環境。通過這樣的環境創設,每個幼兒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并得到支持,從而實現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
尊重特殊需求
很多教師的班里都有特需幼兒,這些幼兒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需要額外的關注和支持。
案例4:多動的辰辰
辰辰(化名)總是無法安靜下來,教師想了很多辦法試圖讓他適應正常規則,都以失敗告終。經過醫學鑒定,發現他有多動癥。本學期,教師給了辰辰更多自由空間。比如,早操時允許他在旁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可以加入大家的活動。一次木工游戲回顧環節,辰辰依然在周圍游蕩。教師問道:“辰辰,你的作品去哪兒了?是和你一樣跑掉了嗎?”辰辰聽到后,拿出了作品。教師非常驚喜,辰辰用合頁做了個飛機座椅。教師興奮地說:“哇,辰辰,我們都沒想到,你真棒!”頓時,活動室響起熱烈的掌聲,辰辰高興地跑開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為辰辰建立了不同的規則,這種個性化的支持使得辰辰能更自在地參與班級活動,減少了他與常規間的沖突,有助于提升他的在園體驗和自信心。同時,教師也并不忽視辰辰的存在,而是尊重并鼓勵他參與,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被認可的重要性。通過這種不“一刀切”、也不忽視放任的方式,教師不僅為辰辰提供了更適宜的學習環境,也為班級營造了更加包容和溫暖的氛圍。
(李園園單位系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家庭建設研究院,余琳單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六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7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