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寧夏的“95后”史小雨是2021屆畢業生,在畢業前找到了一份工作,實習后覺得不滿意,于是辭職備考心理學方向的研究生,但考了兩年沒能“上岸”。今年3月,她來到北京找工作。“投了上百份簡歷,回復的不超過10個,而且大多是‘門檻不高’的崗位,薪資也比較低。”
現實生活中,有相似經歷的大學畢業生想必不在少數。換言之,走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中,有不少經歷過“職場空窗期”,遭遇到再就業之痛。背后的原因固然有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宏觀因素,也與用人單位求全責備的用人觀、大學畢業生個人職業規劃不足有關。而要想順利穿越“職場空窗期”,實現事業平穩發展,乃至再上新臺階,除了需要用人單位保持寬容心態,理解體諒求職者的不易,堅持能力為先、唯才是舉的用人標準以外,也需要大學畢業生自身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及早明確目標,按部就班、氣定神閑走好職場之路。
不得不承認,出現“職場空窗期”,很多時候難以避免。但不管是主觀層面的為升學考研、為生育休假,抑或單純為了放松休息,還是客觀層面的因自身或家人身體出現問題而不得不暫時離開職場,都不該成為求職的“攔路虎”,用人單位都不能以之為由,人為設障。特別是在以人為本已成社會共識的當下,暫時“缺席”職場,屬于勞動者的自由和權利,不能算作個人履歷的“污點”,更算不上個人能力的“缺陷”。
盡管用人單位有自己的考量,如擔心求職者離開職場太久,綜合能力下降、專業技能退化,跟不上工作節奏,無法適應崗位要求,但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不能僅以“職場空窗期”為由對求職者一票否決,不然難免有就業歧視之嫌。這就要求加強行政監督和加大執法力度,為求職者再就業提供更多貼心服務,使用人單位不以年齡、戶籍、性別、空窗期等因素區別對待求職者,而以能力、素質等崗位基本要素來選擇人才,增強就業市場包容性,營造人盡其才、人崗相適的良好就業環境。
對于大學畢業生個人而言,做好職業規劃加強決策能力很有必要。職業規劃是深化自己對時代發展背景和職業發展規律的認知、提高職業發展能力、保持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職業規劃的意義在于實現個人與社會的良性適應和共生發展,強調在為社會作貢獻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也在于少走彎路,降低無意義的時間消耗,將精力用在“刀刃”上。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前,知曉自己的志趣所在,明確求職的大方向,就能極大程度地減少和避免職業發展過程中走“冤枉路”的現象。職業規劃的另一要點是,要理性看待“職場空窗期”可能存在的風險,通盤考慮可能出現的后果和付出的代價,努力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比如,按下職場暫停鍵的時間不宜太長,盡量別虛度空窗期,在此期間最好別放棄提升專業能力的機會,力求持續學習、開拓眼界,保持好奇心,擁有競爭力,練就能獨當一面的本領,從而有底氣有信心開啟新的職業征程,抑或給后續的事業穩定和發展提供實質性的助力,能應對難度較大的挑戰。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不僅關乎個人的未來成長,更承載著社會、學校、家庭的多方期待。2024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在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畢業生要認真對待就業問題,科學做好職業發展規劃,把個人事業與奉獻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實際上,大學畢業生求職順不順、發展好不好,已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而在未來職業發展歷程中,大學畢業生能否少走彎路、持續精進自我、發揮專業所長,也是就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就業指導工作,引導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及早制定職業規劃,切實做好就業準備,尤其是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使自己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扎實的專業本領、過硬的軟實力,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都能從容開啟自己的事業,順利穿越“職場空窗期”,持續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渤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