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學一間教室里,一場中學生與大學生之間的對話正在進行。
“老師,我們小組合作完成的內容是可持續發展主題的世界貧困問題,要做好一份議案,需要事先進行哪些準備呢?”五十七中一名七年級學生問道。
回答問題的是天津師大經濟學院2022級研究生王丹丹,她也是服務于肯尼亞內羅畢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的一名志愿者:“做一份全球議案,你要聚焦全球貧困問題做相關調查,這些信息可以通過聯合國官方網站、新聞、報刊,或者與聯合國工作人員進行面對面訪談實現,還可以聚焦一個小問題進行社會性調研……”
另一名大學生趙心寶是天津師大新聞傳播學院2022級研究生,現為服務于聯合國人居署的志愿者。在被中學生問到“參與聯合國志愿服務最大的收獲”時,她說:“作為中國青年,有機會與全世界志愿者伙伴攜手合作、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我倍感光榮。如果說最大的收獲,就是用自己的青春奮斗向世界遞上了最美的‘中國名片’!”
這場獨特的對話,是天津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課程基地建設項目成果展示活動中的精彩片段。現場交流引得臺下教師頻頻點頭,稱贊這個課堂教學環節有創新且質量高。
這節課是五十七中教師張謝醫為“少年當自強”主題教學設計的。“課程中設計了模擬聯合國青年峰會的實踐體驗活動。這需要課前實踐調研、課中深度研討、課后復盤升華。這本來是具有一定挑戰度的難題,在兩位優秀大學生的助力下順利完成。”張謝醫說。
天津師大作為天津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創新中心和天津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培訓與研究中心,一直通過多種形式為天津大中小學思政課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助力。此次五十七中提出思政課創新需求后,天津師大團委第一時間響應,將兩位正在做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服務聯合國機構項目的志愿者資源嫁接到教學中。這不僅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也使大學生志愿者在與中學生的交流互動中體悟到青年攜手少年共筑中國夢的意義和價值。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朝陽對此次嘗試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次天津師大和五十七中以實踐基地為依托,聯合進行課堂創新,實現了大學和中學共建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世界大課堂有效連接,為建立普遍、長效的大中小跨學段思政融匯互通、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提供了思路。”
“今后,我們將繼續與中小學深度聯動、凝聚智慧,使不同學段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讓每個協同育人活動都能成為撬動思政育人系統性和整體性創新發展的基石。”天津師大團委書記于坤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