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呢?社會美育能為鄉村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近日,作為202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典型宣傳季活動之一的“大美大愛在鄉村”專題藝術采風活動,記者走進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前汾溪村,探訪中國美術學院畢業生吳鴻珍及團隊創辦的“前汾溪谷——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看他們如何以社會美育為牽引,以文旅產業為核心,校、地、企攜手共建文創基地,助力鄉村振興。
吳鴻珍是中國美術學院第一屆“社會美育”專業方向的畢業生,2016年7月畢業后她回到了曾經“又貧又難”的家鄉——福建小屏南縣。
帶著專業的眼光,吳鴻珍用3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自然稟賦優越——擁有國家5A級景區“白水洋·鴛鴦溪”;人文景觀豐富——有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5個保存完整的中國傳統村落,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平戲、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
然而,怎樣用自己的專業改變家鄉呢?
能不能創辦一個文創基地,開展藝術創作、研學實踐、教育培訓等活動,助力家鄉振興呢?吳鴻珍逐漸有了思路。
2017年7月,她邀請導師陳子勁一行到前汾溪村考察。陳子勁提出“以共建的方式,將學院的社會美育思想與教學在屏南進行實踐與探索”,這一想法得到了陪同考察的當地政府部門支持。
由此,政府統籌并出資硬件建設,由學院注入內容并鏈接有益資源,由返鄉創業大學生創辦企業、投資軟裝并負責運營管理,校、地、企三方共建的文創基地誕生了。
在政府和學院的支持下,短短一年時間,一次性可容納百余名師生入住的宿舍樓和工作室,設備齊全的展廳、會議室、餐廳等公共空間和教學活動場所就建成了。
2019年10月11日,“前汾溪谷”被正式授予“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此后,中國美術學院鄉土學院·寧德、福建省對臺交流基地、福建省研學旅行示范基地、第四批福建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福建省新時代特色文藝示范基地紛紛在此掛牌,福建農林大學、寧德師范學院、福建幼高專等院校的社會實踐基地也相繼落戶,前汾溪谷熱鬧了起來。
首屆全國鄉村兒童美育公益行動論壇在此舉辦,中國美術學院多個院系師生在此實踐、寫生、采風,“三月三”前汾溪山水生活藝術季在此展開……自2019年以來,已承接200多批5萬人次來此開展活動,往日靜悄悄的山村漸漸喧鬧了起來,文創基地也逐步擺脫政府“輸血”,實現了自我造血。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2020年,由中國美術學院2020屆畢業生毛華磊、王潤家創立的社會美育公益品牌——鄉野藝校落戶前汾溪村。毛華磊介紹,目前藝校以美育教學、助農宣傳等為主要工作內容,服務社區治理與城鄉融合。
鄉野藝校開展的“今晚吃什么?”項目先后走進18個家庭,以共同制作美食并共享晚餐的方式,深度了解個體成長歷程、家族歷史變遷、在地文化風貌沿脈;“生態農業1+N”項目,打造出了“前汾溪大米”“汾溪的橙”等農業品牌……
陳子勁自考察之后,就帶領師生團隊長期在此開展實踐型教學和畢業創作教學。
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率先被授牌為“中國美術學院寧德鄉土學院”。
“鄉土學院,即以鄉土為學院,把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前線’作為人才培養和自我實現的大現場。”陳子勁說,在前汾溪村,以文教產業為引擎,驅動文旅業態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打造出了藝科融合、共同富裕的未來村落示范點。
“近幾年,本地和外地來屏南創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對促進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改變了當地老百姓的思想觀念。”屏南縣副縣長蘇健說,當地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努力為大學生返鄉創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到文創基地開展活動,吳鴻珍漸漸忙不過來,同樣是本地人的大學畢業生鄭夏玲的全職加入,大大減輕了她的壓力。同時,她又聘請了附近十余名村民負責餐飲、客房等工作。
回望來時路,吳鴻珍感慨萬分。“如果想創業,學弟學妹們不妨回家鄉去看看,鄉村正需要廣大青年返鄉貢獻力量。鄉村振興是服務于人的振興,而鄉村能振興,一定是始于人的振興。”吳鴻珍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6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