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如今,自由職業、新興職業以及移動辦公的興起,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這也讓一些大學生與父母的擇業觀差異更加明顯。有媒體調查顯示,83.1%的受訪應屆畢業生在求職觀念上與父母存在分歧。當出現就業觀分歧時,62.5%的受訪應屆畢業生會與長輩相互尊重、積極溝通。
主持人語
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難免與父母之間存在觀念沖突。當這種沖突來臨時,該如何去面對?這應該是很多大學生關注的問題。評論寫作想要更有說服力,必須關注讀者的現實需求。今天3名同學的評論作品視角各有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應對就業觀分歧背后的代際沖突。
青年說
子女與父母在就業觀念上的分歧來源于兩代人對職業成功定義的不同理解。而理解的差異,總是可以通過溝通實現彌合。及時、有效、得體的溝通,可以讓父母和子女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期望和需求。比如,父母可以通過與子女交流,了解當前就業市場的趨勢和新興行業的發展,從而更全面地評估子女的職業選擇;子女也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展示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發展前景,以贏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充分溝通與彼此理解還能夠幫助父母和子女共同面對求職過程中的挑戰。進入社會,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都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在溝通中,雙方不妨在各自的立場上作出一些讓步。例如,父母可能需要接受子女從事自由職業或創業的決定,而子女則需要理解父母的擔憂,并在職業規劃中考慮到工作的穩定性,提前做好風險管理。
探討父母與子女的就業觀差異,不能忽視時代飛速發展帶來的語境變遷。代際差異,看似指不同年代人之間在價值觀、生活方式、工作態度等方面的差異,而其實質是社會變化帶來的語境不同。時代發展越迅速,代際差異就越明顯。上一代人成長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體制往往意味著安定和保障;而年輕一代則成長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不但職業選擇更加多元,個人興趣更加廣泛,對職業成功的理解和對風險的接受程度也大大不同于父輩。社會為他們創造和儲備了更多的職業發展空間,年輕一代渴望在這些新興領域探索和創新,實現自我價值,并愿意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較高的風險。這與父母一代對于穩定性的追求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子女與父母的溝通中,澄清時代理解差異,尊重和支持各自的認知,是彼此助力的基石。雙方應以開放的心態,傾聽對方的聲音,共同探討職業規劃的多種可能性。父母應鼓勵子女追求個人興趣和職業發展,同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理性評估風險和機遇;子女則應理解父母的關心和期望,將他們的經驗和智慧融入自己的職業規劃中。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在尊重父母經驗和期望的同時,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和選擇。通過這樣的方式,兩代人可以共同成長,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的雙重目標。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8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