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河、橋、船的關系生動地說明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筆者借此分析我國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問題、任務和方法。
關于“河”的分析
“河”是問題,要過河首先得認識河,這是前提和根本。
一要從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中尋找切入點。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生產力有時指人的生產能力,有時指社會生產力。從微觀角度來看,談論社會生產力須落到某個具體生產力上,如科技生產力。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細化為“既定行業生產力—行業企業科技力—行業企業管理模式—行業企業生產關系—行業新質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因此,服務企業科技力發展是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切入點。
二要立足職業教育基本問題尋找著力點。職業人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三者的關系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問題。人是職業的主體,職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處于不同經濟社會的人具有不同“技藝智”授受需求,職業教育正是滿足這種需求的教育類型,是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拔尖創新型人才,還需要數以萬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主陣地,為企業科技力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著力點。
三要因地制宜聚焦人才培養全過程尋找發力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是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新質生產力的變化根本在于人的綜合素質、人的工作生活環境及人使用工具的變化,其實質是人的變化及其衍生變化,其內核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方式創新。面對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質勞動者需求,高職教育有哪些差距?“河”具有普遍性,貫穿事物發展全過程,但具體到每所學校,“河”又具有特殊性,如“河”的寬度、深度和水量等,這些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環節、優勢環節作為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發力點。
關于“船”與“橋”的選擇
“船”和“橋”都是過河的辦法,前者速度快、見效快、顧當前,后者工序繁、見效慢、利長遠,兩者內核有機統一。為此,應選擇:
一是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相結合。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需充分發揮辦學主體的自由探索精神,自下而上推進,這是“船”。同時,創新有利于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和政策,這是“橋”。落實到高職院校,就是要依據職業教育基本辦學規律來探求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培養和辦學治校理念、模式和手段,同時又要在具體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和反思,有效避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
二是堅持系統推進與單點突破相結合。“建橋”是個長期工程,等橋過河容易錯失機會;“撐船”是短期突破,只顧撐船不利長遠。我們必須按照新質勞動者和新質生產資料要求,系統推進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模式變革和能力提升。對高職院校來說,首先需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本質,充分理解任務的統領性;其次要找到自身的關鍵發力點;再次要逐步在全校構建一種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勢”,只有這個時候才具備整體推進的條件。
三是堅持守正創新與因地制宜相結合。如何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問題。人才培養是系統性工程,在把握新質生產力“創新”這一屬性的基礎上,高等職業院校要把行業企業新技術、新規范、新產品和新趨勢分析清,把學校自身情況梳理明,因地制宜,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順利“過河”的途徑
認識了“河”,分析了“船”和“橋”,如何選擇“過河”途徑?綜合考慮,以邊“撐船”邊“建橋”最佳,這樣既顧當下,又利長遠,具體如下:
一是開設微課程和微專業。學科專業設置是頂層設計、是長遠戰略,是“橋”。以學科專業設置整體調整來適應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生產生活變化是不現實的,不調整又會造成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高職院校可以采用開設微課程和微專業形式來應對短期變化,針對產品新變化開設微課程,針對技術、技藝、規范和崗位新變化開設微專業。微課程、微專業是“船”、是戰術、是量變,學科專業整體升級是“橋”、是戰略、是質變,只有經由量變的積累,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二是構建基于職業知識的課程體系。職業人培養是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任務。面對新質生產力帶來的職業變化,應加大對包括職業基本知識、職業技術知識、職業工程知識和職業教育知識在內的職業科學研究,不斷更新課程內容、開設新課程,構建基于職業知識的課程體系,將知識與應用“二分”的人才培養邏輯轉向知識與應用統一的人才培養邏輯。單門課程是“船”,課程體系是“橋”,這是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又一“船”“橋”結合。
三是實施綜合技術教育。新質生產力時代,信息文明發達,社會各系統互聯互通度高,各主體交互多,創新速度快、變化快,對勞動者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要求高,須推行綜合技術教育,以夯實學生將知識再情境化的能力。這是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橋”。
四是推行專業學科一體化建設。普通高等教育依知識體系建設專業,而高職教育依崗位群建設專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是創新,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規范,高職教育不僅要將專業建在崗位群上,還要將專業建在一定的知識體系上,這樣才能有效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是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橋”。
(作者系山東交通職業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