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悅是北京市八一學校機器人社團學生,畢業后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航天)專業,今年研究生畢業,入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是一定要想辦法找到熱愛,二是能夠樹立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李凱悅對高中的學弟學妹建議說。
近日,北京市八一學校召開“科技高中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專題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聚焦“科學素養導向的特色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創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效路徑探索”議題同研共享。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為“李凱悅們”的創新人才成長之路奠基?科技高中如何助力創新人才培養?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熱烈。
面向人人:
延長創新人才培養鏈條
全國范圍內,以科技或科學命名的高中已經有很多,可以說科技高中建設的熱潮已然掀起,但熱潮背后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主論壇開始之初,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高中教育研究室主任占德杰就梳理了科技高中的理論認識。“我們所說的科技高中是指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學校的辦學傳統、辦學優勢、師資條件、學生生源等出發,遵循科技人才科學規律和教育規律,基于課程專業分化和科技人才培養需要,在科技方面具有穩定獨特的培訓風格和教育質量的常規學校。”
從理論認識延伸開來,占德杰認為,科技高中沒有改變基礎教育的屬性,也沒有改變高中教育的定位。“科技高中要著力培養科技創業人才,面對所有的學生,依然可以進行分層分類的教育。”
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院長吳穎惠也對科技高中“面向人人”的特點表示認同:“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營造包容開放的環境,鼓勵孩子探索實踐,以集團為核心帶動創新人才培養,建立綜合協同機制,共同打造優質完整的人才培養全鏈條。”
“科技高中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是互為表里的關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建民認為,科技高中是人才培養的路徑和載體,其核心價值追求是培養科技強國戰略人才、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創新人才。
面向創新:
重塑科技高中育人生態
形成有利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學校生態,要以課程為主要抓手。“海淀區在科技高中建設過程中一直強調特色課程先行,無課程,不特色。”吳穎惠以八一學校舉例,八一學校根據自身發展歷史及優勢聚焦航天科技人才培養,借助高校、企業、航天研究院等多方力量豐富科技高中的課程體系建設。
對學生而言,什么樣的課程有助于提高科學素養?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唐建東表示:“我們的課程建設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提出,要高度重視科學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并指出科學教育實驗校旨在探索科學教育實施有效途徑和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制度創新成果。“通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促進國家創新人才培養,打通人才培養鏈條,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起點延伸到中小學。”鄭永和說。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在具體實踐情境中鼓勵和促進個體的獨特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取向的發展,潛移默化地提高個體創新的內生動力和認知水平。“在基礎教育階段所要實踐的創新人才的培養,究其根本是營造人才涌現的環境,這需要學校通過必選通識課程保證高水平的基礎,并通過自選探究項目完成高質量個性化培養。”八一學校校長沈軍說。
面向未來:
數智賦能創新人才培養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就是以創新為主的高科技,因此科技高中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前所未有的戰略意義。“在人工智能時代,以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為核心,數智化賦能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馮曉英說。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發展方式。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衛東看來,閱讀和寫作對于更新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推進科學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全學科視域下的讀寫課程重構為抓手,探索一條以讀寫促進中學生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李衛東說。
未來,科技高中建設的重點應該放在哪里?“是系統重構。”沈軍認為,要把握核心落腳點,探索在面臨升學壓力的客觀條件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質,處理好培養和選拔之間的關系,倡導在培養中選拔,深化學校治理結構的體系性變革。
八一學校副校長王華蓓也表達了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進行系統重構的思考:“應構建由國家、區域和學校提供的高學習體驗、高內容適配性和高教學效率的教育系統。”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05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