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自2001年第八次課程改革啟動以來,國家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成為鄉土教育的重要路徑與載體,發揮了傳承鄉土文化、培養鄉土情懷的功能。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發展的社會生態系統產生了較大變化,部分鄉村學校忽視了對鄉土文化的傳承。鄉村學校如何將鄉土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因地制宜辦學,需要從理解“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是一種共生關系”出發,實現兩者的共生與突圍。
為何部分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脫節
當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雙重背景下,不可否認的是,部分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之間存在脫節,這一現象已成為教育和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這種脫節首先體現在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和文化認同的弱化上。隨著人口城鎮化與教育城鎮化的推進,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地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傾斜。鄉村學校在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等方面與城市學校存在較為顯著的差距。而在追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鄉村學校在課程設置和教育實踐中容易忽視對鄉土文化的傳承,使學生較難獲得了解和體驗鄉土文化的機會,甚至將鄉土文化視為陳舊和落后的象征,這一問題加快了學校教育與鄉土文化價值的脫節。
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的脫節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其原因也是多維復雜的。一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流動和交流,使全球文化趨向同質化。一些鄉村地區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文化自主性和多樣性,難以吸引鄉村青少年的興趣和認同。二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包括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家庭結構的變動等,這些變遷影響了鄉村文化的傳承路徑和機制,加劇了部分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的割裂。三是一些地方的教育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鄉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評價體系過于單一也導致一些鄉村學校過分追求學科成績和升學率,而忽略了學生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四是鄉村教師在專業知識和文化傳承能力方面也面臨挑戰,再加上優質教師資源較易向城市流動,一些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也在減弱,影響了鄉土文化教育的效果。
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是一種共生關系
事實上,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的關系不只是基于單純的文化傳承,還涉及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生態系統,包括教育、經濟、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等多維度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間在本質上是共生發展的關系:鄉村學校通過傳承和創新鄉土文化,為學生提供獨特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同時,鄉土文化的持續發展也賦予了鄉村學校特色和生命力,增強鄉村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兩者的共生關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教育內容的文化融合。鄉村學校作為鄉土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其教育內容應與當地的鄉土文化緊密融合。這種融合不僅在于將地方歷史、民間故事、傳統節日、農耕習俗等鄉土文化元素引入課堂教學中,還包括把鄉土文化的實踐活動作為教學資源,比如手工藝制作、民俗表演、傳統農耕體驗等。通過這些教育實踐,學生既能學到書本知識,還能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從而培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二是社區與學校的緊密互動。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的緊密互動是鄉土文化傳承的另一重要機制。社區是教育資源的重要提供者,鄉村學??梢肷鐓^的文化資源舉辦節日慶典、文化講座等活動,豐富學校教育內容,加強學生與社區的聯系,促進學生對鄉土文化的了解。三是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的結合。鄉村學校在傳承鄉土文化的同時,還需考慮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相結合,例如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傳播鄉土文化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教育資源,促進鄉土文化的創新發展。
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的共生關系是鄉村教育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強化這種共生關系,能有效傳承和保護鄉土文化,同時豐富和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這尤其需要鄉村學校在鄉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將鄉土文化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采用體驗式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文化場景中學習和實踐,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深入理解自己腳下的鄉土文化。
鄉土教育資源開發要以生為本
在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共生關系中,鄉村學校對鄉土文化的繼承與再創造顯得尤為關鍵。這一過程不僅要求鄉村學校在傳承鄉土文化上進行深化與拓展,還需要通過教育模式和教育策略的創新,以及學校與社會的緊密合作,實現鄉土文化的再創造。
首先,實施基于鄉土文化的綜合教育策略。鄉土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資源,其在鄉村教育中的應用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傳遞層面,而應深入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中。鄉村學校需要構建基于鄉土文化的綜合教育策略,包括課程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以及學校與社區互動的廣泛性。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將鄉土文化的多元素融入學科學習中,利用項目式學習、情境式教學等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學習興趣,以及通過學校與社區文化資源的共享,加強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實踐體驗。
其次,構建學校與社會雙向開放的合作機制。鄉村學校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場所,更是鄉土文化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要求鄉村學校在實踐中構建與社會的開放性互動關系,即通過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引入社區資源和知識進入教育體系,以及將學校資源對外開放等方式,為社區提供學習和活動的空間;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源豐富學校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鄉村社區文化的整體發展。
再次,推進鄉村教師的角色轉變與能力提升。鄉村教師承擔著文化傳遞者和創新者的雙重角色,要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教育技能以及創新意識,能夠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嘗試。為此,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關注其對鄉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教育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專業培訓以及教育實踐的反思和交流,有效提升鄉村教師在鄉土文化教育中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效果。
最后,推進鄉土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鄉村學校在將鄉土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的過程中,面臨著如何實現文化的現代轉化與活性化的挑戰。這不僅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更需要探索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新價值和新應用??梢岳脭底置襟w、AI技術等對鄉土文化進行創新表達和傳播,通過設計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鄉土文化教育項目,使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實現鄉土文化的再生。
需要注意的是,鄉村學校在鄉土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避免簡單機械化、表層浮泛化等誤區,不能為了鄉土而鄉土,僅從“特色學?!钡壤娣矫娉霭l,漠視學生發展的需要和鄉土文化的內在價值。不能把鄉土資源簡單機械拼湊在一起,而沒有育人的課程邏輯。鄉土資源的開發既要見課程也要見學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領學生探尋與鄉土生活情境相關的學習素材,幫助學生理解隱含在鄉土教育資源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因為有鄉土文化的滋養而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05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