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當前教育系統各個領域都在回答“強國建設,我應何為”這樣一個時代課題。區域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責任主體,如何答好這個時代課題,個人認為,必須思考三對關系并基于此謀劃自身建設。
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入手,狠抓區域教育發展水平
整體是由諸多部分構成的。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各個區域的教育都強起來。從這個角度看,區域教育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強國建設的整體水平和發展速度。各地必須切實提升自身教育發展水平,這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前提性要求。
當前,各地區都應該順應人口結構變化和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期待,合理配置區域教育資源,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譬如,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重慶市南岸區在20多年集團化辦學的實踐探索基礎上,結合人口變化、教育布局調整等組建了35個教育集團,形成了“名校+”緊密型、“高校+”貫通型、“地域+”與“主題+”聯盟型等多種類型的聯合辦學模式,切實提高義務教育的均衡水平和辦學質量。目前,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的政策導向也已明確,各地紛紛在優質高中提質擴容、積極發展綜合高中、大力推進普職融通等方面著力提升高中階段教育供給能力,以緩解人民群眾的教育焦慮、支撐強國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從抽象與具體的關系入手,更好提升區域教育貢獻度
建設教育強國,它不是抽象的口號,必須具體體現在教育對國家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的貢獻程度和支撐力度上。
必須結合當地特點、發展實際以及頂層規劃,把職業教育放在區域“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統籌考慮、系統謀劃,推動職業教育快速轉型、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支持區域內優質中職學校提升質量。隨著學齡人口下降、人民群眾對教育期待日益增強等,區縣中職教育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必須轉型升級。支持中職學校提升質量,切實促進職業院校成為本地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蓄水池”,更好滿足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支持高職院校與中職院校跨區域貫通發展。“院校聯動”的職業教育模式,江蘇省已有20多年的探索。相關經驗證明,“院校聯動”有助于中、高職院校在辦學目標、資源配置、師資隊伍、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設施等各方面實現深度聯合,既能為高等職業學校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同時更有助于學校實現與市場企業有效對接,及時調整和豐富課程內容,為縣域及時培養大批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保障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入手,切實增強區域教育顯示度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的教育強國與世界上其他的教育強國有本質上的不同,建設教育強區必須重視這些本質上的特殊要求。不僅要在強國的一般性指標上發揮支撐作用,更要在強國的特殊性指標上提高區域教育的顯示度。
要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特別是要聚焦“卡脖子”技術清單,依托當地高等教育資源,優化調整STEM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渠道,為解決當前科技人才“卡脖子”問題提供地方方案。譬如,廣東實驗中學從2002年開設廣東省創新人才培養班,到2015年啟動“格致課程特色班”,再到2023年開設“鐘南山理科實驗班”,創建了初高中貫通銜接式學科競賽培養體系,讓一批優秀學子盡早脫穎而出。
必須堅持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為黨育人,切實強化教育的國家主權和意識形態屬性,探索時代新人鑄魂育人工程的區域落地機制。譬如,上海市橫向上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360度育人“大熔爐”;縱向上促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形成“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有機銜接”的育人體系。
要正視我國地緣政治復雜的特殊國情,切實發揮教育在強悍民族心魄、凝聚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一方面,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的主題主線,以學校教育為主渠道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行動。
另一方面,全國各區縣更要注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強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凝神聚氣的特殊作用,將其放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高度抓落實。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評價與督導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5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