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意義。要在思政課建設中堅持“兩個結合”,從而不斷提高其針對性和吸引力,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作為切入點。
家風源于家庭,是社會風氣化成的基本細胞。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情懷抱負和品德修養受到家庭、家教與家風的深刻影響。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縮影,是中華文明不斷變遷和發展的家庭形態,體現著中華文明之美、歷史之深、內涵之廣,是講好“大思政課”的優良載體。在課程講授中,越具體細微的事例越能體現人物的風采、意境的深遠和精神的偉大,也越能收到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師可采用故事化的講授方式,通過講述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故事,挖掘、深化其中的歷史精神、文化功用和育人價值。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的家國故事。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承載著無數家庭和家族興亡變遷的歷史,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家國大義。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家族的興旺發達、衰落式微都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家國故事。現存最早的家書《黑夫木牘》中,在外征戰的秦兵黑夫及其兄長京在征伐途中寫信問候家中親人,期待家族戰功榮顯、盼望回家與親人團圓;南宋時期岳母刺字“盡忠報國”,警示岳飛對國忠誠;清代《治家格言》中朱柏廬告誡子孫,“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這些故事都是家與國命運休戚相關的生動寫照,點滴積累起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的美德故事。中華民族歷來重真情、尚大義,敢于追求“真、善、美”,有著勤勞勇敢、團結奮斗、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這是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的精髓。傳承和弘揚好傳統美德,首先要講好孝親敬老故事。孝親敬老是建構家庭倫理關系和社會良好人際關系的根基,也是家庭和美、鄰里和睦、社會和諧的根脈。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孝道”,孝親敬老是良好家風不可或缺的內容,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圖》正是生動體現。其次要講好勤勞節儉故事。中華民族向來勤勞勇敢、崇尚節儉,有著鮮明的民族品性和生活智慧。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包含大量有關勤勞節儉的名言警句和典型案例,例如“耕讀傳家”“成由節儉敗由奢”以及勤儉節約、執政清明的廉潔故事。再次要講好“真、善、美”故事。中華民族重視親情、友情、愛情、同志之情,講求親人、朋友、同志之間真誠相待、坦誠相處。中華民族崇尚善良,尊崇善念、善言、善行,倡導以善助人,不求回報,強調善是人性之本,認為善能生發出更多優良品質,譬如正直、公平、寬容、憐憫等。中華民族向往和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建構出一系列關于家風之美的獨特解讀,認為家庭建設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合”之美。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的育人故事。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內含中華民族精神千年傳承與發展的基本經驗和獨特方法,是中華民族開展家庭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其中的育人故事精彩紛呈、形式多樣、效果顯著。教育者擅長從事情本身出發,以典范人物、典型事件為例,循循善誘、諄諄教誨,鮮有刻板說教和單純灌輸。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的育人活動廣泛,不僅存在于家誡、家訓和家書當中,還體現在大量的家事活動中,理論規則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結,構建出生活育人的基本體系。首先要講好品德育人故事。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的根本宗旨在于通過育人活動實現家族的傳承和發展,而育人活動的重心在于品德教育,在于樹立家族子弟孝親愛國的道德品質、勤奮努力的好學品質、謙虛謹慎的務實品質和踏實苦干的擔當品質,這些是品德教育的中心內容。其次要講好勞動育人故事。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倡導一切活動要在勞動實踐中完成,家庭育人活動也尤為注重勞動育人這一方式。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積極倡導家族子弟自覺參與各項家事農事活動,著重訓導家族子弟養成獨立的生活能力、熟練的操作技能和敬業的工作態度。受教育者在大量的勞動中涵養了品德,樹立了儀規,堅定了毅力,獲得了智慧。
(作者系池州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文化自信下的高校思政課家風教育研究”[2022jyxm1069]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9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