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馮敏吉)最近,浙江玉環某單位接到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通知,在市紀委監委聯合市教育局開展的非教育教學事務進校園專項治理中,該單位進校園開展幼少兒才藝選拔賽的申請,因涉嫌商業性質,不予通過。接到通知后,該單位立刻叫停了比賽項目,并開展了“進校園”事項的自查工作。
就在去年,玉環市完成了對全市中小學的“自查”,發現各類非教育教學事務“進校園”問題突出,共計相關事項106條。
和很多地方一樣,有時候光憑教育部門的一己之力,很難將一些事項“拒之門外”,諸如各類轉發、關注、下載等臨時性任務更是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各類政務APP、公眾號、小程序的推廣打卡任務,老師的時間精力被占用,家長也時常抱怨。”城關中心小學副校長陳愛萍說。
今年初,浙江將“中小學非教育教學事務進校園問題”納入全省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范疇。為此,玉環市大膽先行先試,將其列為市紀委監委的專項治理行動,創新實施“邊調研、邊整治、邊規范”的工作模式。
近幾個月來,市紀委監委為“查清病情”,按鄉鎮劃分,由委領導班子成員帶隊,抽調黨風政風監督室、相關派駐紀檢監察組及鄉鎮(街道)紀(工)委人員力量開展專題調研。以“普遍摸底+樣本研究”的方式,針對1000余名師生、家長群體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并重點選取11所中小學開展一線座談,讓各校把問題和訴求擺到桌面上,逐一對“進校園”事項進行評估論證。
“成效還是比較明顯的。”陳愛萍說,經整治,現在非教育教學事務陸續退出了校園。其間也沒有一刀切、滿堂清,個別對學校發展有積極意義的事項,重新規范后可作保留。如某協會申報進校園開展營養宣傳,沒有直接被拒,而是建議活動對象從學生調整為學校食堂工作人員。
城關一中學生家長李女士也有同感:“過去要求學生百分百打卡觀看視頻,完不成就轉嫁給我們家長。現在,家長不必應付任務,孩子也有更多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了。”
有了市紀委監委監督的背書,玉環市教育局遵照“非必要不進、凡進必審”原則,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非教育教學事務“進校園”的通知》,明確5類事項禁止性清單,并建立事務“進校園”審批機制,由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評估論證。同時,市紀委監委下發通知嚴禁各單位強制攤派無關事務,督促市級教育部門從嚴從緊落實審批關口,嚴格實行“一事項一抄告”,全程做好跟蹤督查,并定期組織“回頭看”行動,防止工作流于形式、走過場。
據統計,玉環市前兩季度各類“進校園”事項同比下降90%以上。玉環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階段將繼續聯合市教育局開展系列整治活動,建立“嚴排查、促整改、重防治”的閉環監督模式,切實減輕學校的非教育教學事務負擔。
非教育教學負擔要“根上治”
本報評論員
教育有規律,教師有主業。如果長期為各類非教育教學事務負擔所累,教師難以靜下心來投入到“教書育人”中,最終影響的是學生的全面成長和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的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大局和未來。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密集出臺政策、加強整治,非教育教學事務負擔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這些負擔在基層并未完全禁絕,依舊在校園里大行其道。究其根本,是一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眾多,受非科學政績觀的驅使,將部分考評項目盲目轉嫁到學校身上,加重了教師的非教學任務負擔。
如何從“根”上治理?浙江省玉環市亮出了一把“監督”的重劍,將其列為紀委監委的專項治理行動,創新實施“邊調研、邊整治、邊規范”的工作模式。紀委監委積極介入,在當地開展“起底式”排查,到基層一線察實情聽民意,不留監管死角。能解決的問題“不過夜”,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限期改”,對教育有益的事項不“一刀切”。同時,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給所有地方行政管理部門“警鐘長鳴”。
有了紀委監委監督的背書,玉環市的整治工作徹底打了翻身仗,破除了長久以來的痼疾頑癥。可以說,在全國正在開展的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的背景圖中,玉環寫下了亮麗的一筆。期待有更多地方能破舊立新,找準病根、直擊要害,切實減輕教師的非教育教學事務負擔,還教育應有的清朗和寧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9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