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兒童 腦中有評價
編者按:2022年,教育部印發《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明確提出“強化自我評估”。從此,如何開展自我評估成了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重點關注的問題。自我評估有很多維度,對幼兒園來說,能凸顯保教質量的核心因素就是課程。我們從區域、幼兒園、班級三個視角出發,聚焦保教質量自評中的“課程自評”,分別討論區域如何為幼兒園課程自評提供支架、幼兒園怎樣反思并完善園本課程、班級教師如何通過嵌入式評估改進班級課程,以期對幼教工作者有所啟發。
幼兒園的課程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從課程視角將幼兒的3年在園生活串聯成有目標引導,包含多層次、多樣化環境資源,適宜且有選擇的各類活動,進而滿足和支持幼兒主動、有意義學習,促進長程發展,是湖州市實驗幼兒園課程自我評估與改進的旨歸。
創造有意義的學習機會
課程的起點與歸宿是幼兒的發展。因此,評估重點在于對兒童視角的把握,和對幼兒發展水平與學習機會的識別。由此,在自評促改進過程中,我們通過廣覽兒童學習與發展評估工具,明確幼兒學習與發展路徑,創設支持性環境與資源,引發幼兒有意義的學習。
以“時間”學習為例,通過多種兒童發展工具與文獻的學習,我們對“時間”逐漸形成價值共識:時間學習既包含時點、時序、時距、時間單位等數學發展意義,又包括生理、自然、文化屬性,還包括時間隱喻、時間參照等社會、哲學意義。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從小班到大班,持續利用每天正在度過的時間資源,激發幼兒將時間與自己的學習、游戲等產生聯系:用各種沙漏、物理或數字計時器、鐘表支持幼兒每天度量各種事件的時長;提供年歷、月歷、日歷、二十四節氣表盤等,支持幼兒伴隨節日、節氣的文化活動體驗,每日閱讀、記錄、交流;利用與時間相關的游戲、玩具、圖書等進一步擴展幼兒經驗……
同時,放緩學習節奏,用豐富的課程資源、長程的學習支持,引發幼兒與環境、材料互動,引發充分交往和表達,促成個性化的體驗,并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有的幼兒自發用計時器測量不同沙漏的時長,產生時間長短比較的學習;有的幼兒發現節氣與日期、季節的對應關系……
幼兒個性化體驗就是課程生發的線索,教師給予適宜支持,就能引發有意義的學習。
課程內容縱橫貫通交融
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持續追蹤評估中,我們發現幼兒起初從看似獨立的活動中進行互動、體驗,隨著年齡增長與有意義學習的累積,他們會自發對同一內容進行更深入和全面的學習。就像一個不斷擴大的圓周,從一個點的體驗延展為一個面的學習。
比如,剛開始幼兒通過每天看鐘表簽到,擺弄各種時間測量工具,每天間斷性地觀察、閱讀與時間相關的日歷、節氣表等,這些活動相對獨立。慢慢地,幼兒會將時間與各種體驗過的事物發生聯系,學習領域獲得拓展。
幼兒將時間的流逝與四季主題活動中持續觀察的矮牽牛、萬壽菊的生長建立聯系,說:“時鐘在轉,就像小花一樣,本來是一棵小苗,再慢慢長出葉子開出花,然后枯萎,之后再長出新苗,花會無數次循環長出來,就像時間過不完一樣。”由此,在教師支持下,幼兒對動植物生命及成長周期、變化規律進行深度探索。
幼兒會從年歷上找出自己和他人的生日,逐漸拓展到找各種節日、紀念日,并逐步探尋各類節日、紀念日的意義。隨著第二年再次度過熟悉的節日、紀念日,幼兒對其背后的文化、風俗、歷史等意義理解也更豐富,興趣也更濃厚。
因此,我們反思認為,原先的課程內容人為地獨立劃分,幼兒必須追隨成人的設計安排來完成步調一致的學習,反而對每個幼兒因自身學習需要自然進行的內容整合視而不見,即忽視了個體學習與心理發展邏輯。
我們將課程內容相對歸納為四大板塊,即自主游戲、慣常活動、主題活動、相對獨立的學習。四個板塊的內容,形成清晰的內容發展線,但落地時又合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追隨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個體需求,直至形成每個幼兒的課程“織網”。
課程實施延展拉長
在以我的家、社區、家鄉、中國、地球(村)為線索的“社會與文化”主題實施中,通過對班內不同幼兒發展的追蹤,我們發現幼兒群體的發展規律是相對一致的,即都是由近及遠、由具體至抽象地感知不同的社會環境。但不同幼兒的發展速度不一樣,比如有些幼兒在小班時期就用語言表述:“家鄉就是一個很大的城市,家就是一個普通的家,城市有很多個家。”表明這些幼兒開始理解“家鄉”與“家”的不同。但有些幼兒在中班時期仍然會混淆家鄉與家、社區的概念。因此,統一規劃好的課程實施進度,滿足不了幼兒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而且每個幼兒尚處于不斷發展中,未來變化的可能性往往是當下無法準確預判的,課程實施不被統一定義,才是支持幼兒按自己的學習節奏長程發展的保證。
貼合生活邏輯與幼兒學習邏輯的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無論是以一天為單位,還是以3年為周期,都不能在一個明顯被切割成小塊的框架里填內容、趕進度。每日作息需要倡導大區塊安排,即戶外活動、學習活動、區域活動、進餐與午睡等幾個大的分割,每個單位時間只安排一種活動。同時,活動應是低結構和開放的,幼兒能從容地游戲、學習和轉換,教師也能從容地觀察幼兒的行為,充分傾聽幼兒的想法、觀點等。
聚焦每一個獨立的個體
課程評估的目的在于支持幼兒實現自己的意愿,并探究未知,在于能看見、理解并陪伴幼兒成長,而不是追求評價的精確化、科學化。評估方式不是孤立、短時的,而是伴隨課程實施展開,看見每個個體的日積月累,突出持續追蹤與長程意識。
比如,某個幼兒每天都有興趣觀察天氣、溫度,他說:“天空下的是小小雨,一粒一粒的,像小米粒……”“今天我和媽媽是撐著一把藍色雨傘進來的,風不大我感受不到,但我很冷……”該幼兒對天氣、氣溫的學習呈現,總是與自己的生活事件、主體體驗緊密相連,但并不會程式化地在教師提供的晴、雨、陰等天氣圖標中選擇一個進行展現。因此,教師反思認為自己設計的表格材料對他毫無意義,此時最好的支持就是每天與他交談,記錄他的語言。又在某天,他說:“我畫了個溫度計,最下面是冬天的溫度,我用一個雪人代表。中間是春天的溫度,是一片長出來的葉子。最上面是夏天的溫度,我畫了一朵荷花……”教師感悟到幼兒對每個季節的溫度區間有了解,所以將溫度計上的數值從下至上分為三部分,并用典型的季節實物對應表達溫度區間。
在我園,教師每日課程實施的過程就是評估展開的過程,其重心在于觀察、傾聽、理解每一個獨特個體,并基于主體角色,考察課程內容、環境資源、活動組織與幼兒意愿、需求及表現狀況,考量這幾種因素間的相互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實驗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4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