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論·教育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重大戰略中肩負重大使命、具有特殊地位。應以此為牽引,加快推進綜合改革,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重大戰略中肩負重大使命、具有特殊地位。應以此為牽引,加快推進綜合改革,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分類推進高校改革
《決定》指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整個教育體系的引領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教育、科技、人才最為緊密的結合點,是知識生產和創新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是高素質研究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源地,也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依托。
近年來,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興起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提供了新思路,其要素特征包括突破傳統體制機制、錨定特定科學研究領域并開展有組織科研、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并提供優質社會服務等。新型研究型大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遵循規律,突出體現在守正創新,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國之重器”的作用,創新學科交叉融合,探索基層學術組織變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國家、社會和個體需求的多樣化,使高等教育多樣化成為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一種普遍趨勢和時代特征,也決定了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問題為導向,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為構建高等教育分類體系、在新的起點上推動高校分類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決定》提出的“分類推進高校改革”要求,是當前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旨趣之一是推動高校分類發展,由此也體現了以改革促發展的精神。不論何種類型的高校,都要著眼于培養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以此為鵠的分類推進高校改革。
首先,拔尖創新人才是多類型的,不僅包括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也包括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拔尖創新人才。這意味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必須是分類的。同時,分類亦需協同,從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相融合的角度,深入探索不同層類拔尖創新人才的“鏈式”協同培養模式,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大課題。
其次,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比如在設計教學實踐性環節時,要著眼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扭轉過去實踐性環節重實操能力、輕思維鍛煉的教學觀念。作為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模式和實踐性環節,產教融合更是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一環。
此外,要注意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過去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時,往往把科學與人文割裂開來,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科學素養,而忽視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縱觀世界科學發展史,眾多科學巨匠不僅具備很高的科學素養,還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不僅有利于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靈感,還有助于形成對科學的價值認同。這種價值認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對成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偉大科學事業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顯得尤為重要。
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助力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高等教育分類體系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高等職業教育。《決定》強調:“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是完善高等教育分類體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的關鍵一招,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育人與育才有機統一的重要一環,是提升職業教育地位、從深層次破解和糾正職業教育歧視的根本所在。
發展高質量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路向,就是構建與普通高等教育既相對分離又并行不悖、相互融通,且層類交錯、有機統一的高等職業教育,并使其成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有序有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改革,將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
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對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主要體現在,其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尤其是適應以高科技、數字化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為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撐。這就對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提出了迫切需求。特別是在高科技、數智化時代,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能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更好結合,提升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度。
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能夠顯著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接納度,通過“鏈式”協同機制,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從而整體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高水平教育開放是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決定》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強調“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高水平教育開放是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必須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使開放與改革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強調“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引進來”和“走出去”有兩個向度。一個向度是學習借鑒,這也是我國作為后發型現代化國家對外開放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和目的,包括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等。另一個向度是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包括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決定》指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強調的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的開放。可以結合高等教育的性質和特點,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領域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不斷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優化高校對外交流合作管理機制,有序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體制機制,營造開放合作的良好環境。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構建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力爭成為國際高等教育規則的創設者和貢獻者。
建立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培養模式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從人才這一源頭抓起,這就要求我們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不斷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決定》指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面對百年變局和復興全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當前最突出的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的迫切要求。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素質。當前,要著力構建需求導向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機制,尤其是要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這也是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體現。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我國高校學科設置和調整主要依據供給側,即按照已有學科專業的資源狀況進行學科專業的設置和調整。應從整體的、全面的、長期的視角出發,將需求側因素納入高校學科設置和調整依據。同時,人才培養模式也要作出相應改變,要從被動適應性培養“求職者”,轉變為主動引領性培養“創業者”,尤其要著力于培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
人才培養應從適應供給側向滿足需求側轉變,并通過滿足需求側帶動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不斷完善高校人才自主培養機制。高校應充分發揮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將國家急需和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引領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高校可通過積極牽頭參與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大力支持參與國家科研機構建設,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臺和生態,培育可堪大任的棟梁之材;開展有組織科研,以科研帶動育人,將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科創人才培養優勢,聯通科技攻關鏈和人才培養鏈;主動對接科技領軍企業,搭建科教產教融合平臺,整合科技領軍企業的優質創新資源,暢通高校與企業間的人才流動機制、成果轉化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后備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完善自主人才培養機制,絕不意味著不需要學習借鑒國際上人才培養的先進理論和有益經驗,而是強調,學習借鑒不應一味跟從或簡單模仿,而應在學習中超越、在借鑒中創新。
以系統思維增強教育綜合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決定》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系統集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決定》指出:“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是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后的進一步聚焦。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需要加強新領域新賽道的制度供給和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這也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旨歸所在。比如,交叉學科和戰略性新興學科發展是高校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的重要路向。高校要據此形成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需要對基層學術組織進行相應變革。高校變革基層學術組織,特別是探索構建跨學科、超學科的學術組織架構,有助于為交叉學科、戰略性新興學科發展和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可行的組織環境。
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重要方向。要面向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需求,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和資源配置機制,為各區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政策與規劃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更好結合研究”[23ZDA059]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01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