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承載著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功能,在回應全球挑戰、破解時代難題、推進人類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而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增強競爭優勢的關鍵領域。不少國家推動本國高等教育變革,培育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以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強化人才培養布局
服務國家自身發展
在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不斷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對此,不僅要考慮勞動力人口的高等教育受教育規模,還需要培養更多能夠活躍于國際社會的全球性人才。
2024年2月,澳大利亞政府發布《澳大利亞大學協議最終報告》,試圖為高等教育部門制定長期改革計劃,以滿足澳大利亞未來的技能需求。該協議提出,到2050年將澳大利亞勞動力人口的高等教育受教育率由當前的60%提高到80%以上,將25至34歲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口比例由45%提高到55%。
2024年6月,德國教育部長會議批準了新的大學國際化戰略,旨在通過發揮大學作為國際流動的引擎作用、完善相關法律和結構框架、加強歐洲高等教育區內部以及與“全球南方”民主國家的密切合作、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提高2024—2034年德國大學應對新技術變革、政治發展不穩定和日益增加的全球風險的能力。
為培養活躍于國際社會的全球性人才和強化大學教育的全球影響力,日本文部科學省自2011年開始實施和充實“大學的世界展開力強化事業”戰略。截至目前,“大學的世界展開力強化事業”戰略共立項197件,與中國、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高校保持合作,意圖構建全球協作型高等教育網絡,以實現全球性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
推動發展模式變革
提高大學研究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數字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進,社會發展出現了“跳躍式”變化。傳統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無法滿足當下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因而越來越多的國家制定推動大學發展模式變革計劃,期望以此為大學自身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水”。
為打破當前學科間、大學與區域以及產業、國內外等的壁壘,韓國政府于2023年初推出“地方全球大學”建設項目,構建大學、地方自治團體與當地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探索大學與地方相輔相成的共同發展模式。
在此之前,日本內閣為推動大學創新發展,建立了“國際卓越研究大學”制度,以10兆日元基金收益為5至7所大學提供資金,支持其探索突破以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為核心功能的傳統一流大學發展模式,并要求指定大學實現支援資金3%的增長,以實現“人、財、知”的良性循環,試圖將其建設成為世界教育研究中心。至今,只有東北大學成功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成為日本首個“國際卓越研究大學”,并獲得100億日元資金支持,第一期未入選的東京大學等高校則重新提交申請。
同樣苦于大學發展資金問題的印度政府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藍本,于2023年8月立法設立了國家研究基金會,并計劃在2023—2028年間投入5000億盧比,希望通過提供研究補助金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印度大學和學院的研究能力,加快量子計算機等領域的研究進度。
聚焦培養主體協同
彌補產學合作割裂
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到來,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促使人才培養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即社會其他組織和機構成為培養主體,并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共育人才。
2023年,美國政府通過商務部經濟發展管理局宣布在全美認定31個區域創新和技術中心,旨在發展私營行業、州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機構、工會、社區和非營利組織集群,專注于加速美國的創新和技術部署,涵蓋半導體、清潔能源、關鍵礦產、生物技術、精準醫療、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
同年,澳大利亞政府推出產業博士項目,計劃在10年內資助1800個博士學位,旨在培養精通產學研合作的人才,推動大學最新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項目包括兩類課程:第一類為產業關聯博士學位課程,此課程面向優秀的博士候選人,開展由大學與產業界共同設計的研究項目,并有機會深入產業現場,參加為期12周的培訓計劃;第二類為產業研究人員博士學位課程,適用于由雇主支持、與大學合作開展博士項目的產業專業人士,同時為他們保留工作崗位和薪酬福利。
歐盟于2018年在“伊拉斯謨+”計劃下啟動了“歐洲大學行動”項目,旨在推動歐洲各地高等院校之間建立聯盟。截至2024年7月,共有64個歐洲大學聯盟獲得資助,涉及35個國家的560多所各類高等教育機構,博洛尼亞進程(歐洲高等教育改革計劃)國家的非政府組織、企業、城市、地方和區域當局以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近2200個相關合作伙伴。
注重戰略人才培養
搶占科技競爭優勢
近年來,圍繞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清潔能源、生物技術、關鍵礦產、精準醫療等關鍵領域,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強科技創新部署,并推進相關人才培養。
2022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的《量子信息科學和技術勞動力發展國家戰略計劃》提出,為培養量子信息科技人才,需加強美國政府機構、學術機構、專業協會、非營利組織、行業和國際合作伙伴之間的協調,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包括:從短期和長期角度出發,發展并保持對量子科技生態系統中勞動力需求的理解;通過公共宣傳和教育向受眾廣泛介紹量子科技;縮小學習者在接受量子科技專業教育和培訓機會方面的差距;使量子科技和相關領域的職業更容易獲得;等等。
2023年,英國改組內閣后,從原“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拆分出“科學、創新和技術部”,專門負責促進科研和科技發展等。該部門發布的《英國科學技術框架》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程生物學、未來電信、半導體、量子技術等5項關鍵技術的發展,目標是到2030年成為科學技術大國,其中人才和技能發展被視作重要支撐。該文件提出,到2030年創建一個便捷的技能系統,打造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世界一流的勞動力隊伍;招聘并留住STEM相關科目的高素質教師;擴大參與STEM的機會,并確保科技勞動力隊伍構成人員多元化;在吸引國際人才到英國方面形成競爭優勢;讓人們在人生各個階段都有機會接受技能培訓,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發展需求。
保障教育參與機會
夯實國家人力資本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不少學生因經濟等問題無法進入高等教育系統,導致教育差距擴大,而這也會削弱國家人才發展基礎。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需要優先保障弱勢背景學生獲得公平的發展機會。
澳大利亞政府提出,2025—2029年將額外增加3.5億澳元的聯邦補助計劃資金,用于提供免費的大學預備課程,并重點關注弱勢背景學生。同時,澳大利亞政府表示,為幫助偏遠地區的學生遠程接受高等教育,將創建覆蓋各個州和領地的區域大學學習中心,目前已有46個中心在建設中。
日本政府從2020年4月開始實施基于家庭收入為學生提供補助獎學金和減免學費的制度。如為家庭年收入270萬日元以下的學生提供最高91萬日元的補助獎學金,減免70萬日元學費,家庭年收入在270萬日元至300萬日元、300萬日元至380萬日元區間的學生也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助獎學金和學費減免額度。日本政府表示,2024年將其適用范圍擴展至家庭收入600萬日元以下的多孩家庭學生,減免私立理工農類高等教育機構在讀學生學費,并從2025年開始免除多孩家庭學生學費等。
新加坡提出,從2023學年起,教育部將提高在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符合條件學生的助學金數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助學金數額獲得最大增幅。隨著助學金的增加,來自低收入家庭、符合最高助學金等級的全日制新加坡專科生可獲得相當于其補貼學費95%的助學金,而來自低收入家庭、符合最高助學金等級的全日制新加坡本科生(不包括醫學和牙科課程的學生)將獲得相當于其補貼學費75%的助學金。
(作者分別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本文系該院2023年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日本全球高等教育合作網絡構建的路徑與啟示”[GYD2023004]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