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班的四年學習讓我既擁有超越經濟金融專業同學的數據分析技能,又具備比工科同學更敏銳的商業洞察力。”9月,中央財經大學首屆“許國志大數據英才班”畢業生張君玉,進入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商務分析雙碩士學位項目繼續深造。回憶起本科生活,她對學校交叉型人才培養模式感觸頗深。
2020年,該校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本科班級正式冠名為“許國志大數據英才班”(以下簡稱“英才班”)。英才班秉承我國運籌學開創者許國志先生的科學精神,以該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基礎,將中國科學院的名師、科研團隊等智力和科技資源轉化為優質“育人資源”,引入本科生教育培養過程中,增強該校在“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和“財經管理”交叉融合領域的育人與競爭實力,形成了“大數據+財經管理”的辦學特色。
厚植情懷
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底線
當前,大數據戰略已經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大數據技術進步帶來的數據價值不斷釋放。但國內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實踐教學體系薄弱、跨學科能力不足、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錯位等問題。
“針對國內大數據高端人才培養的短板,學校于2019年從各專業遴選優秀學生,組建了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本科班。”該校副校長李濤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同年該校與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開展協同育人工作,啟動了“許國志大數據英才班”建設項目,并于2020年招收首屆學生。
英才班以許國志命名蘊含著怎樣的期待?
許國志是運籌學家和系統科學家,我國系統工程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55年,他與錢學森同船回國,同為我國管理科學、系統科學發展的奠基人,為新中國的經濟、教育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英才班以許國志先生的名字命名,是為了勉勵學生傳承他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愛國之情。”該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志東說。
以思政建設為抓手,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一直是英才班重要的培養環節。英才班積極推動專業教師授課時引入課程思政,推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相結合,注重學生思想引領和人格塑造。同時,在全校率先成立了以專業為主體的縱向本科生黨支部,以黨建引領學生思政建設和全面發展。
此外,英才班在創新管理機制的同時,也為學生的成長劃定了規范軌道,確保學生在思想上“不跑偏”,在行為上“不走樣”。“我們采用校院兩級管理機制,由本校和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組成領導工作小組與專家委員會,項目主任、學術導師和專任班主任聯合進行學業規劃指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英才班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錘煉道德品質。”該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王志鋒介紹。
學科交叉
打造駕馭數據洪流的“船槳”
培養方案橫跨統計學、管理科學、數據科學、經濟金融學,多元學科思維搭建起認識和理解世界的“腳手架”;在綠色金融的研究中,結合爬蟲和文本挖掘相關技術、構建解釋變量,并用計量經濟學的知識與技能做實證研究……
進入該校前,張君玉從未想過自己會在一所財經學校學習數據科學。這種“出乎意料”的培養方式,讓她受益無窮。
“學科交叉為我提供了更開闊的視野,同時也打破了學科之間的思維壁壘,激發了我的創新思維。另外,學科交叉還整合了各專業的知識,不僅增強了我的綜合能力,還提升了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張君玉說。
英才班的成立天然帶有跨學科基因。成立之初,英才班就整合中國科學院的名師、科研團隊等智力和科技資源,并將其引入本科生教育培養過程中。
多年來,該校與中國科學院專家們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為學生打開了學科融合的“萬花筒”。“汪壽陽院士、洪永淼院士、李洪波所長、楊曉光研究員等都給我們上過課或作過學術報告。除了收獲知識,我還感受到了與其他科研機構不同的研究范式,打開了學術視野、增強了科研能力,意識到學術不能因循守舊,要精于創新。”張君玉說。
錨定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學校為學生量身定制了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不僅強調數據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的有效結合,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還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學術能力和科學思維方式,為學生走向國內外頂尖大學的創新舞臺打下堅實基礎。
“英才班的學生具備扎實的數學和計算機基礎、專業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先進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豐富的經濟學、管理學領域專業知識,這可以幫助他們運用大數據技術洞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脈絡,成為引領新時代數字經濟的拔尖創新人才。”劉志東認為,英才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交叉復合型背景”,而學校的培養則為他們打造了一支駕馭數據洪流的“船槳”。
量體裁衣
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
“英才班自成立以來,始終在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路。”在劉志東看來,英才班培養的人才首先應該走在學術發展的前沿,要了解最新的學科動態,接觸最先進的知識。
為此,英才班以舉辦講座為切入點,邀請眾多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學生講授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經過多年打磨,“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智能管理交叉學科”系列學術講座已經成為英才班的特色項目。
人才培養還要“精細化”,量身定制成長方案。在英才班,全過程導師制度已經覆蓋全部學生。
學術導師傳授知識,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該校副校長李建軍介紹,學術導師通過系統的學術指導,幫助學生完成高水平、系統性的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強化學生嚴謹的科學意識、敏銳的問題意識、活躍的前沿意識、嚴格的規范意識,最終形成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核心思維和基本能力。
“我先后在劉赫和荊中博老師的討論班學習,并完成了一篇和綠色金融有關的論文,鍛煉代碼與學術寫作能力。這篇論文還幫助我在大三下學期入選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的暑期論壇,通過了北大、清華、復旦的夏令營考核。”張君玉表示。
企業導師指導實踐,讓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英才班遵循“需求導向、能力本位”的原則,以人才的綜合素質、創新創業精神和專業技能為要素,和企業共同研發與市場相結合的、全面系統的創新創業培養體系,從而培養面向社會前沿領域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當課堂搬到企業、搬到生產線,不僅能有效解決產教脫節問題,培養更貼近企業、行業、產業需求的人才,更能系統提升人才的基礎理論水平和科研創新實踐能力,為國家輸送更多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李建軍說。
近年來,英才班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了一批既了解中國國情,又具有全球視野的優秀人才,在推進財經院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李濤表示,未來,英才班將加快探索“厚基礎、寬口徑、重交叉、強創新”的人才培養新路,打造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高峰。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09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