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中明確提出“建強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肩負培育應用型人才、推動知識向產業轉化的重任。
專業建設作為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石。提升專業建設能力,對于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發展及精準對接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求至關重要。
專業認證為引領,優化頂層設計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也是構建高水平本科教育、培育一流本科人才的基石。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立足國家需求與自身實際,從全局出發,科學合理地布局與設定專業。在此過程中,專業認證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確保了辦學的基準條件,明確了相關行業的基本要求,并強化了與國際要求的有效銜接。
為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基于專業認證進行頂層設計與長遠規劃,為各專業的發展定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實驗實踐條件等制定清晰、可操作的總體標準。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業呈現低、小、散的現象,促使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加明確地把握質量方向,并贏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
在專業認證方面,教育部規劃了“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體系,將常態化的專業數據監測、健全的專業水平認證以及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高質量認證結合起來。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勇于跳出舒適區,按照相關標準精心打造專業,并利用國際認證來檢驗與提升專業的質量和水平。
通過完善自身認證體系,高校可以全面準確地把握專業的現狀與趨勢,明確各專業的發展水平及未來方向,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專業痛點,探索更有效的改進路徑。
為了有效推進這項工作,高校應將專業三級認證與校內專業評價、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評建工作緊密結合,形成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依托專業集群,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擺脫傳統慣性思維,轉變粗放型的建設模式。在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上,不能盲目模仿,而應緊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新路徑和新方向。特別是在我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更應發揮自身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新質生產力作為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強調創新性、高質量與先進性。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各專業打破原有邊界,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瞄準國家發展與區域建設的戰略重點,不斷增強與產業的契合度。專業集群建設正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專業集群有助于解決專業孤立、學院內部及學院之間缺乏協同、專業與產業關聯度不足等問題,從而為各專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臺,提升集群的整體實力。
在構建專業集群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專業調研,確保專業建設緊密貼合產業需求;二是注重實踐創新,打破傳統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更多促進專業要素集聚的創造性路徑;三是鞏固專業合作,通過資源共享、人員交流、聯合攻關等手段,明確專業建設重點,厘清專業間結構關系,挖掘新優勢與增長點。
依托專業績效,強化質量保障
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建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績效體系的支撐。專業建設績效主要從特色和水平兩個維度進行衡量。專業特色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或我優”的特質,體現在專業方向、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多個方面。具有特色的專業往往成為高校的標志性領域,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與品牌效應。
與專業特色相比,專業水平維度更關注專業的整體發展態勢及各項要素的基本情況與質量等級,強調綜合性判斷。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將特色評價與水平評價相結合,既要深入了解各專業的優勢與不足,又要把握全校的整體動態,為改革創新提供有力依據。
為了進一步強化質量保障,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建立常態化的專業績效評價體系。參照一流專業建設標準,綜合采用注重結果的評價、“結果+過程”的評價、增值性評價等多種方式,提高專業監督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在具體實施上,應增強高校對教學績效的認識與重視程度,根據自身辦學歷史、發展定位及專業布局形成不同的側重點。同時,應在學院二級考核指標中增設國家級一類的相關指標,提升績效目標值,并適當精簡考核指標。此外,還應將考核聚焦到核心專業建設方面,設定高水平指標,以避免指標過于零散,確保指標的指向性、聚合性與整體性。
(作者陳新民系浙江樹人學院副校長、高飛系浙江樹人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07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