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9歲的陶方正還是安徽農業大學的一名大一學生,這一年,他在學校東門口的創業空間里創辦了人生的第一家精釀酒館。8年后,陶方正帶著國道精釀團隊在2024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以“國道精釀——中國啤酒新業態的開拓者”項目一舉斬獲金獎。
如今,陶方正最大的夢想是國道精釀能夠成為代表中國的一張新名片,“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都能品嘗到我們的精釀啤酒”。
跨界玩法:用工科思維解決生物學難題
“用8年打磨一件事兒,確實很酷。”在團隊指導教師吳蒙然看來,團隊的持久發力、跨界組合、團結一心和超高黏度是斬獲金獎的關鍵。
在參賽學生團隊的組織搭建上,吳蒙然花足了心思。這是一支跨越安徽農業大學多個學院,涵蓋了來自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生物技術、食品科學、金融學、會計學等8個專業20余人的隊伍。
“在解決關鍵問題上,我們是用工科思維來解決生物學難題。”吳蒙然說。例如,為了打破傳統售酒必須使用的二氧化碳送酒模式,解決二氧化碳換氣難、充氣難、安全隱患問題,團隊發揮工學院學生的工科優勢,自主研發制氮機,用氮碳混合氣體抑制細菌生長,延長保質期,顯著提高啤酒非生物穩定性。
在這方面,從2016年便跟隨陶方正創立酒館的王欣然深有感觸。2016年,他還是學校工學院農業機械專業的一名大一學生,在與陶方正一起創業的過程中,王欣然一步步感受到運用工學專業知識解決生物學領域問題的優勢。
因此,4年本科學習結束后,王欣然毅然選擇了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的跨專業考研。扎實的學科交叉背景也讓王欣然在團隊中迅速完成了從學習者到參與者直至主導者的轉變。在此次大賽中,他參與開發了獨創雙菌梯度變溫發酵工藝,在保留小麥原料中營養物質的基礎上,有效提升了啤酒口感。
痛點導向:以市場隱性需求探索項目創新點
“走的每一步都不白費。”陶方正說。
2019年,陶方正畢業了。這一年,面對眾多的就業去向,他選擇繼續深耕自己精釀啤酒的創業夢想。陶方正覺得,當時錯過精釀啤酒國內市場最佳發展期、又遭遇銷售渠道受限等困境,卻為后來獲得國賽金獎打下了基礎。
在困境里探出光來。在面對門店幾乎瀕臨關停的經營窘境時,團隊把深挖用戶需求這門功課做到了極致。
“痛風者想喝啤酒害怕嘌呤增高,女性畏懼啤酒苦澀口感、害怕喝醉……”通過與就餐者的細致攀談,團隊為創新錨定了方向。
“2022年研發成功的專利配比技術,是我們攻克技術難關的重要一步。它減少了發酵過程中嘌呤的合成,降低了嘌呤含量。”陶方正介紹。此外,團隊還針對女性消費群體和現代人的養生需求研發了包括果味啤酒、茶葉啤酒、無醇啤酒和小麥啤酒等20多個精釀品種。與此同時,團隊通過自建啤酒廠,優化釀造工藝流程、借助智能化手段等,大大降低了綜合成本,銷售價格也相對更實惠。
資源盤活:依托學院科創平臺茁壯成長
“因為安徽農業大學,我們特別有底氣。”吳蒙然表示,站在工學院的平臺上,學生的創新能量能夠得到最大釋放。
身為工學院實驗中心教師兼團委副書記的吳蒙然自2017年開始,便在學院支持下指導學生開展競賽相關工作。此次獲得金獎的團隊中便有超過半數的學生來自工學院。
學生創新精神的競相迸發離不開學院“工匠科創班”的培養。“工匠科創班”并不是真實存在的班級。2019年,吳蒙然觀察發現,學生受限于缺乏實踐場景,很難深度鍛煉創新創業能力。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便成立“工匠班”虛擬班級,吸納關注且樂于創新的學生。60名學生加入后,吳蒙然成為該班的班主任,帶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和比賽訓練。
2021年,“工匠班”向“工匠科創班”演變,學生人數擴大到130人,各專業教師也入班輔導。2018年以前,工學院在國際和國家級的創新比賽上,鮮有好成績,該班成立后,學生們開始在越來越大的賽場嶄露頭角。
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通過構建“五級平臺、四維體系、三方協同”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助力科研反哺教學,引導廣大學生早進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帶著科研成果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和實踐,讓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實現青春夢想。
“接下來,在市場拓展方面,團隊將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份額,向三、四線城市下沉,并積極尋找海外合作伙伴,將中國的精釀啤酒推向世界舞臺。”陶方正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02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