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人們身處何地、從事何種職業,都應掌握一定的數字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需求”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開啟了教育的嶄新時代,重新定義了學生素養的構成要素。如今,全球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在提升學生數字素養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共識,并采取了一些共同行動。
基本共識
數字素養的四大特性
無論是面對社會轉型的智能化浪潮,還是指向個體的數字化生存,作為核心素養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素養和技能都至關重要。關于數字素養,當前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其四大特征:
基礎性。數字素養不僅是技術操作能力,更涵蓋信息處理、倫理安全、創新協作等綜合素養,被視為未來公民的“新讀寫能力”。數字素養是每個公民都需要具備的素養,是生存在數字世界所需要展現出來的各種素質和能力的集合。
全民性。數字素養不是某一特定群體的專利,而是覆蓋各類群體的素養。無論人們身處何地、從事何種職業,都應掌握一定的數字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需求。
創新性。創新性要求超越傳統技術操作的范疇,在數據驅動、人機協同的生態中,通過批判性思維和跨界融合,實現技術應用和價值創造的迭代升級。在人工智能新技術的沖擊下,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一是技術重構力,如利用算法工具進行個性化內容創作或解決現實問題;二是人機協作力,即通過理解人工智能邏輯實現“人類決策+機器執行”的高效協同;三是倫理前瞻力,即在數據使用、隱私保護等議題中提出創新的治理方案。
動態性。技術迭代催生素養內涵的持續擴展。通過學習和模仿人類的語言和行為,人工智能能夠生成新的內容、解答復雜問題,在某些領域甚至展現出超越人類的創造力。這促使各國不斷拓展數字素養的維度,重新定義數字素養框架。
主流框架
國際主要數字素養體系
近年來,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更新了其數字素養框架。不同框架雖然在素養定義和能力劃分上略有差異,但在核心內容上具有相當多的共性,綜合觀察,能夠看出學生數字素養培養的國際風向和世界趨勢。其中,歐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字素養框架具有代表性。
歐盟《公民數字素養框架》建立了包含信息和數據、交流和合作、數字內容創建、安全意識、問題解決等五個方面、21個具體數字能力的評價體系。該框架以信息數據處理能力為起點,圍繞數字內容和結構、數字技術應用、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情境這三個方面提出要求,把數字空間的技術與教育成果的呈現連接起來,強調整合教育和勞動力市場需求。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建立起一個數字世界的學習能力模型,圍繞數字素養,提出三大領域——數據分析、實踐指導和建立調試計算工程,包含18種能力。它圍繞現實世界中學生可能達到的素養能力水平進行建構,期待學生在信息世界中盡可能地參與未來社會生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字素養全球框架》是國際上認可度最高的數字素養框架。該框架包括7個數字能力領域和26個具體能力。其最大特點是強調數字素養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在職業領域中的遷移,成為多國開展數字化學習的重要指導文件之一。
綜合比較這三大框架,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席卷之下,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巨變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重視倫理道德和數字隱私問題,在使用數字技術時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其次,要不斷提升認知技能,尤其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創造和自我學習的技能。最后,要強化數字實踐能力,也就是能夠切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全球實踐
從框架到落地的多元探索
為推動上述框架落地,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采取了多項行動。比如,歐盟在更迭《公民數字素養框架》時,還制定了《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通過開展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制定人工智能使用的倫理準則等一系列措施來加強數字教育。《歐洲工業數字化戰略》、《打造歐洲數據經濟》、《歐洲人工智能戰略》等政策文件也提出了提升學生數字素養的舉措。
此外,歐盟開辟了開發數字技能證書、推出數字技能和工作平臺、推動課程教學改革等實踐路徑。例如,學生在完成相應的課程和任務后,將獲得一份證書,以證明他們在數字領域的專業技能和成就。通過數字技能和工作平臺,學生可以評估自己的數字技能水平,接收定制化的學習建議和職業發展規劃,并加入“數字創客計劃”,在編程、機器人等創新項目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該平臺還整合了來自各國的高質量資源,例如芬蘭的編程課程和德國的虛擬實驗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平臺促進區域間的協作,推動跨國課程互認,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努力縮小不同區域間的數字鴻溝。
當下,全球多個國家已經參與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積極回應數字素養框架,并將其融入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和規劃。圍繞《數字素養全球框架》,一些國家、地區和商業機構針對素養認證、個體和群體評估、科學研究等不同目標,開發了幾十種評估工具。在全球共同推動下,數字素養教育正從“技術工具論”邁向“生態重構論”,力圖通過框架引領、政策協同和實踐創新,塑造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圖景。未來,如何平衡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標準化與個性化,是國際社會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萬作芳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何志芬單位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