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教育 引領未來·數字賦能學習型社會
本報訊(記者 程墨 特約通訊員 鄒永寧 尚紫荊)近日,湖北武漢經開區沌口小學智慧書法教室里,一堂特殊的書法課正在進行,沌口小學與湖北開放大學開展“跨代書法共學”,老年學員和小學生通過云端隔空進行“切磋”。這一模式打破年齡與空間的界限,生動詮釋了“美育浸潤終身”的理念。沌口小學校長謝艷霞表示:“數字技術讓書法教育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從校園輻射到社會,讓文化傳承有了更廣闊的舞臺。”
如何回答好“教育數字化與學習型城市建設”這個時代命題?近年來,武漢市以數字技術為引擎,積極推動終身教育發展,繪就全民終身學習新畫卷。
為構建泛在可及的數字教育體系,武漢市首先從立法上予以保障,出臺《武漢市終身學習促進條例》,筑牢制度框架。同時,通過智慧賦能,構建技術支撐。以“智慧武漢”為引領,打造武漢城市大腦、武漢教育云、武漢終身學習網等核心平臺,整合2300所教育機構、1.5萬個社區學習中心、800家企業資源,通過5G+AIoT技術實現數據互聯,為市民提供泛在化、多元化、智能化的學習空間。
在打造終身學習新生態過程中,武漢注重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建成了“書香武漢”全民閱讀綜合服務平臺,數字農家書屋平臺注冊用戶114.3萬人,訪問量達1540萬人次。依托武漢紅色教育資源,打造了“虛擬三維數字紀念場館”,2024年體驗人次達726萬。
武漢還創新教育模式,提供個性化終身學習服務。“幸福生活大講堂”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江城夜校”促成職場人職業躍遷,“公民素養大課堂”賦能社區治理,“云上學堂”“武漢非遺”助力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漢陽區與高校共建低空產業學院,探索低空經濟領域產教融合、人才共育新路徑,為外賣騎手提供轉型機會……數字教育正成就每個個體成長可能。
一個開放、包容、創新的數字教育生態正在武漢形成:以開放大學、老年大學為龍頭,優化社區教育四級網絡,實現2000余個社區教學點與數字平臺深度融合,讓學習“觸手可及”;地鐵站設置24小時自助圖書館,線下空間和線上平臺讓城市變成流動的立體書房;成立“大學之城社區教育聯盟”等10多個終身教育文化聯盟,搭建博物館、圖書館“互聯網+”平臺;婦聯“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覆蓋全市870個社區,20萬戶家庭直接受益。
武漢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將繼續深化“全球學習型城市獎”成果,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輸出數字教育“武漢平臺”等創新成果,打造“國際人才學習港”,依托科技人才高地優勢,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培育大批技術技能人才。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07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