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概念的學習過程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如果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概念的內涵和實質理解不深,容易導致其運用數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網絡游戲具有角色扮演、即時反饋、難度可控、團隊協作和晉級機制等特點和功能,筆者受此啟發,將網絡游戲中吸引玩家的理念融入數學概念教學,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構建層次化學習目標體系
筆者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和數學概念難易程度將學習目標分為基礎、提高、拓展三個層次。以“三角函數”概念教學為例,基礎目標設定為學生能理解三角函數的定義,掌握三角函數的值;提高目標是學生在化簡、求值、證明等方面能夠熟練運用相關概念;拓展目標是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三角函數知識解決一些復雜的問題。和網絡游戲中完成任務目標類似,學生達到每個層次目標,可獲得相應的獎勵。如:達到基礎目標可獲得一顆“學習之星”,積累一定數量的“學習之星”可兌換學習用品;達到提高目標能獲得積分獎勵,積累一定積分可以獲得學習書籍;達到拓展目標則有機會加入數學建模團隊和數學競賽團隊等。這樣的做法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激發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搭建即時反饋和網絡交流平臺
在實時課堂反饋方面,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即時反饋平臺。筆者運用課堂答題器,快速、準確地統計學生在各個知識點上的正答率,對錯題率較高的題目給予有針對性的即時反饋,及時幫助學生分析出錯原因;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調整教學節奏和方法,進行重點分析、強化訓練。這如同網絡游戲中通過玩家反饋調整策略,有助于學生改進思考方式,提升學習效果。筆者還運用網絡交流軟件打造學習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網上交流互動的空間。學生可以針對自己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尋求幫助,教師定期發布一些對數學概念的引申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深入交流。
設計階梯化學習關卡
關卡設計模仿網絡游戲的闖關模式,層層推進,不斷加大難度,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在概念認知和理解關卡設計上,筆者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對概念有一個初步了解,引導學生通過圖解、示例、動畫等直觀的方式對概念的本質特征進行觀察分析和理解,著重考查學生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推導定理、運用概念。在學案的設計上采用難度逐級推進的模式,每個學生都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關卡得分和所在級別,由于每次努力都獲得了肯定和回報,學習興趣自然就提上來了。在學生對概念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進入概念實踐和應用關卡。這一關有層次、有難度,要求學生在做題時能靈活運用所學的概念。如在“函數的應用”教學中,學習了商品銷售利潤的概念后,筆者從如何分析數據,建立商品利潤數學模型,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等結合實際問題設計關卡。通過這一關的訓練,學生們可以在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自己應用數學概念的能力。
營造合作式學習氛圍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筆者把和數學概念有關的學習任務分解成若干個任務模塊,由各個學習小組進行任務認領,相互合作進行數據收集、資料查詢、數據共享,共同完成任務。如在“事件相關性”的概念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進行“學生身高和肥胖度相關性分析”,成立了數據收集組、數據匯總組、數學建模組、論文撰寫組四個任務小組,每個小組不是孤立行動,需要相互配合、緊密合作才能完成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討論、溝通、協作的方式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加深了對統計學、概率學等概念的認識,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同時完成了一篇較高水平的數學建模論文。這與網絡游戲中的玩家合作功能相似,能夠促進知識的共享和思維的碰撞。
筆者選取自己任教的兩個平行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一個為實驗班,另一個為對照班。以教學周期4周的“平面向量”章節的概念教學為實驗內容。在實驗班教學中,筆者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出問題,并進行反饋;通過答題器實時查看學生的答題情況,設計階梯化的學習關卡,每個關卡對應明確的獎懲量化表;建立學習興趣小組,撰寫平面向量和復數異同點對比小論文,擇優在校報發表。在對照班教學中,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教學過程主要由教師講授為主。4周的教學結束后,對兩個班級進行完全相同的知識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班級學生的平均成績為86分,對照班級學生的平均成績為73分。實驗班級學生在解答概念理解和綜合性題目時,正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班。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班88%的學生表示對平面向量的學習感興趣,認為這種授課方式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而對照班表示感興趣的只有53%,大多數同學認為平面向量的學習比較枯燥。在教學過程中觀察發現,實驗班級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課堂參與度更高,回答問題更加積極,討論更熱烈。
總之,將網游理念嫁接到數學概念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但在實踐中也要注意避免因過度游戲化而沖淡教學主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第一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1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