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老師們:
我是顧明遠。
第41個教師節到了,我祝老師們節日快樂!
在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全國特崗教師代表。回信溫暖人心、催人奮進,是對我們全體教師的鼓勵與關懷。我深感教師肩上責任重大!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關系到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國家的興旺。所以,教師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對于教師來講,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青年教師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
我是一名教育老兵,至今從教77年,我覺得我的教育人生就是一個學習的旅程。
抗日戰爭勝利那一年,我初中畢業進入高中,看到國家的破碎,立志要工業救國,所以畢業后高考報名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但都落榜了。為了生計,到上海一所小學任教。開始,我對教師職業并沒有認識,但經過一年的教育,看到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一種成就感,覺得教師這個職業很有意義。
于是,我第二年就報考了北京師范大學,恰逢新中國成立,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在北師大聽了侯外廬先生講社會發展史、胡明先生講教育經濟學。全校師生共同學習新民主主義。我在圖書館第一次讀到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次知道勞動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別、剩余價值等理論,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啟蒙。
1951年夏天,我有幸被國家選派為第一批留學生到蘇聯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學習。在那里的五年,我學到教育學的理論,參觀了多所學校,到小學和師范學校去實習。我認識到教育對個人、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的重要性和特點。
1956年畢業回國,我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工作,一面講課,一面向老教師學習。當時向蘇聯學習,我發現一批老教師對蘇聯教育的研究比我更深入。
1958年,我被派到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擔任教務處副主任。北師大附中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所公立中學,有優秀的教育傳統。錢學森在這里學習了六年,認為對他的影響甚深。過去有許多北師大的老師在這里兼課,如林礪儒先生擔任過校長,傅種孫先生擔任過數學老師,并編寫了數學教材。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批在北京市很有名的教師,如教高中代數的韓滿廬被尊稱為“韓代數”、教幾何的曹振山被尊稱為“曹幾何”、教三角的申介人被尊稱為“申三角”,還有教化學的尚興久、教生物的陳婉芙、教語文的時雁行等老師。他們都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并且敬業愛生,受到學生的歡迎。我經常去旁聽一些課,聽他們的課真是一種享受。因此,我經常說,在附中四年,與其說是當老師,不如說是當學生。
上世紀60年代,由于國家的需要,調我研究外國教育。改革開放以后,在“三個面向”指導下,我和老一輩教育家建立了比較教育學科。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不斷學習。第一本《比較教育》教材的編寫,就是請了王承緒、朱勃等老先生來指導的。
本世紀以來,我擔任了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開始關注中小學教育。我訪問了數百所學校,和教師座談,學習他們的經驗,豐富了對教育的認識,堅定了對教育的信念。所以,我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我還提出,教師成長要經過“意愿、錘煉、學習、創新、收獲”五項修煉。第一項是意愿,要有當教師、當好教師的意愿,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第二項是錘煉,遇到問題時要不斷反思,要通過錘煉慢慢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第三項是學習,遇到困難和問題,要向老教師學習教育經驗,向書本學習教學方法。第四項是創新,教師要有創新的思維、能力和方法。第五項是收獲,看到學生成長成才,這是教師最大的收獲,有了收獲也要修煉,不斷學習、不斷前進。
青年老師們,教師的人生是一個學習旅程。讓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奮斗,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愿青春的你們,持續學習,永葆初心!
你們的同行人:顧明遠
2025年9月9日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1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