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額爾格圖鎮(zhèn),一盞燈格外明亮。燈下,趙敏池正小心翼翼地將剛捕獲的雙斑螢葉甲固定在標本盒里,鑷子輕夾,動作嫻熟。這位吉林農業(yè)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已在這里度過了4個春秋。
“現在是玉米灌漿期,也是蚜蟲和雙斑螢葉甲危害高峰期,得抓緊把監(jiān)測數據整理好,明天給農戶講防治要點。”趙敏池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近日的蟲情。
2021年,吉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科研團隊因科研試驗來到額爾格圖鎮(zhèn),隨著對鎮(zhèn)里農業(yè)生產情況的深入了解,他們發(fā)現當地玉米蟲害嚴重、種植管理粗放,導致玉米減產。有的地塊蟲眼遍布,果穗被啃得禿尖發(fā)霉。這讓團隊師生既揪心又堅定決心——得讓科學防控扎根這片土地。
2022年11月,內蒙古科右前旗玉米科技小院成立,趙敏池成為首批駐院研究生。白天,趙敏池和同學們在田里調查蟲情,手把手教農戶識別害蟲。晚上,他們就在政府提供的辦公房里制作標本、分析數據,燈光常常亮到深夜。“到了每年‘五一’,玉米播種后,同學們就常駐科技小院,在田間監(jiān)測玉米病蟲害,通過精準防控為農戶提供指導,‘十一’之后再回到學校繼續(xù)學習。”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吉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袁海濱說。
“吉林農大師生為額爾格圖鎮(zhèn)在病蟲害防治、科學種植等方面給予的科技指導和大力支持,為農戶增產增收、全鎮(zhèn)農業(yè)發(fā)展注入強勁動力。”額爾格圖鎮(zhèn)副鎮(zhèn)長王洪濤對此深有感觸。
據悉,2024年,科技小院師生共開展農戶調查和技術指導30余次,受益農戶超百戶。通過建立微信群實時答疑、田間課堂手把手教學,當地農戶從“憑經驗”變成“看蟲情”,農藥使用量減少近兩成,玉米平均畝產有所提升。
如今,趙敏池的標本盒里整齊排列的817個昆蟲標本,已成為農戶科普的“活教材”。“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我才真正懂得了‘知農愛農’4個字的分量。”她說,看著黑土地上的玉米種植一年比一年好,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夜色漸深,科技小院辦公室的燈光依舊明亮。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像趙敏池這樣的青年科技人,正用青春汗水澆灌著豐收的希望,讓科技之花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沃土上靜靜綻放。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8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